《菲利普葛拉斯十二樂章》(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並非敘事性,但就是會吸引你繼續看下去,無法自拔,忍不住想把整部片看完。
這部片也很適合一看再看,回味無窮,因為音樂很動聽,裡頭對白大多雋永有趣。
看完以後會對他的音樂風格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導演是史考特.希克(Scott Hicks),是我鍾愛的音樂電影《鋼琴師》的同一部導演,
希克觀賞由葛拉斯創作音樂的紀錄片《機械生活》,
而成為菲利普葛拉斯的樂迷,因此拍了這部紀錄片。
影片分成十二部,呼應了葛拉斯極簡主義的重要作品《十二部音樂》(Music in Twelve Parts)
片中忠實紀錄了第八號交響曲的創作過程、遭遇難題、與排練演出現場。
導演訪問了葛拉斯的現任老婆、前妻、哥哥姊姊、密友、好友、樂團成員、合作的幾位影片導演
也訪問葛拉斯學道教氣功、跟隨薩滿教修行、與藏傳佛教仁波切等等靈修導師
還陪同葛拉斯去度假小屋、跟拍他製作披薩。
據說這部紀錄片拍了十八個月
除了拍出詳和的家居氣氛,也拍出老婆獨力撫養兩稚兒的無奈與悲哀
拍葛拉斯創作的模樣、聆聽交響樂團與歌劇排練的景象
拍他與樂團指揮之間的溝通情景、拍他被影片導演退稿的謙遜模樣
也拍他鋼琴獨奏的音樂會,並介紹影片配樂的精彩片段。
================
片頭拍老年葛拉斯與家人去坐雲霄飛車,
導演取鏡快速掠過的飛車身影、閃爍的箭頭霓紅燈,
配合不斷重覆的電音旋律音樂,形成新鮮有趣的視聽體驗,是很吸引人的好「楔子」。
第一部:a day at the office
拍葛拉斯的工作間佈置,工作間就在家中,
家人有三位--年輕美麗的老婆荷莉與兩個不滿四歲的稚兒
小朋友跑來跑去玩耍,而葛拉斯就在樓下創作他的第八號交響曲
去市區拜訪老友--照相寫實主義的知名畫家查克.克羅斯(Chunk Close)
近看Close的巨大畫作,只見一格格的重複基本單元,每個單元有著不規則造形,並略加變化
造形逐格變形為橢圓、三角形,佐以色彩的變奏
Close愛把葛拉斯的大頭照拿來創作,
像年輕時頭髮飛舞張揚的臉像、還有老年時的大頭輸出
片中也談到紐約蘇活區的歷史,他前妻是導演瓊安阿卡萊提斯JoAnne Akalaitis
像是葛拉斯白天要兼差開計程車、當水電工來養樂團
片中就拍當時的時事漫畫或諷刺漫畫,像葛拉斯去樂評家John Hughes家中修水電的好笑畫面
他樂團演奏的老照片與情景描述
像在公園演奏時有一位音樂教師的聽眾衝出來罵他們是在侮辱音樂
不過他們都認為獲得惡評是很棒很有趣的事情
第三部:summer in nova scotia(新斯科細亞)
回溯葛拉斯第一任老婆,與他們買的海邊度假小屋,距今買了快四十年
景觀超棒,屋前有一大片麥田和美麗的海景
葛拉斯重視朋友,還多買了11間小木屋給朋友來時可住。
導演宣稱要拍下葛拉斯的所有秘密,頓時讓觀看者開心起來,如同獲得了偷窺他人私密的樂趣。
葛拉斯說他就只有一個秘訣,就是一早起床,整天工作。
其實大師都是這樣,隨時都在付出努力,休閒娛樂就是與朋友家人共處的時光。
葛拉斯提到第八號交響曲令作曲的他困惑,
似乎在已完成的段落中出現不同的思維,自行以出人意表的方式發展,不知將被帶往何處去。
他說創作宛若敞游地底的幽靜長河,你不知道位置,又不見得找得到,但你確知它的存在
第四部:snapshots
訪問其姐,談論老照片與父母、生病去世的第二任妻子甘蒂
葛拉斯家中開唱片行,小時候常聽古典樂,學過長笛
採訪現任老婆荷莉談戀愛的過程
第五部:riding to work on mars (騎單車幫火星配樂)
談論影像與音樂的關係
紐約葛拉斯工作室編曲人員用電音彈奏出葛拉斯創作的音樂
他找伍迪艾倫導演討論電影配樂,然後被退稿得重寫曲子
片中帶到幾部電影與配樂《正義難伸》《機械生活》《達賴的一生》
最完美的音樂電影是,觀者最後將會看見音樂、聽見影像
第六部:a door into another world (開啟異世界之門)
葛拉斯樂團在澳洲墨爾本音樂廳演奏《ORION/奧里翁》,
與迪吉里杜管吹奏家、西塔琴手提克(拉維香卡之徒)等人合奏。
葛拉斯回憶他在法國的老師娜蒂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是個可怕的老師,要求完美,重新鍛鍊葛拉斯的基礎技巧,但這使他轉變成作曲家。
裡面提到,印度音樂是由節奏和旋律激盪出的活力,沒有和聲安排,所有節拍都一樣。
片子帶到葛拉斯在墨爾本的獨奏會,他同時受教於東西方音樂導師,虛懷若谷地全數接納
這段葛拉斯彈奏的音樂實在太迷人,是《時時刻刻》電影配樂的鋼琴版
說實在話我看《時時刻刻》電影的時候,對音樂並沒留下什麼特別印象
但看這部紀錄片時,卻覺得熟悉而感人,大為驚豔
希克導演也很會帶鏡頭,除了葛拉斯的實體彈琴身影,
還帶出琴身反射、玻璃反射等許多虛的身影,產生了多重身影。
第七部:einsten on the beach
片中提到了攝影師梅波索普(Mapplethorpe)拍葛拉斯與羅伯.威爾森兩人的照片,
這張照片我之前在羅蘭巴特的《明室.攝影札記》看到過,當時便覺得葛拉斯長得令人印象深刻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這齣戲在1976年當時太前衛了,兩人的家長到場欣賞卻也都看不懂。
大姊提到父親並不支持認同葛拉斯,葛拉斯則覺得認為是他父親逃避了兒子
第八部:the foggy field (霧色迷濛的田野景色)
計程車上葛拉斯與樂團指揮的意見相異,挺有趣的
葛拉斯聆聽第八交響曲的首演排練,搭配上他對音樂創作的看法
他不知音樂源自何方,又終將往何處去,區別在於是否用心傾聽
對他而言創作音樂就是傾聽音樂,不是他想出了這音樂,而是他聽見它們
換句話說,音樂早已存在,不是你去想像,而是將它譜寫下來
第九部:the spirit with
導演葛拉斯學道教氣功、與格勒克仁波切懇談的情景,
去墨西哥接受維多的薩滿教靈性修行
第十部:rehearsing barbarians
柯慈(Coetzee)小說改編的《等待野蠻人》歌劇排練過程
穿插著導演與葛拉斯討論「野蠻人」這個詞的讀法
也穿插著他與家人視訊碰面、彈琴給小兒子聽的對話
第十一部:the underlying passion (潛藏的熱情)
老婆有點抱怨說他不帶家人去度假的,因為在度假小屋時也在工作
老婆帶著四歲半的孩子,也鬱悶了四年多。
即使相愛,但兩人朝向不同方向前進、對人生的追求也不同。
老婆認為:「音樂是葛拉斯一切行動背後潛藏的熱情,
音樂是他的治療、他的對話、他無法表達內心感受時的寄託」
這時葛拉斯突然闖進來問老婆電腦信箱密碼,而後迅速消失身影
回過神來,老婆荷莉一度出現茫然不知未來的眼神
最後出現的畫面彷彿在回應著這對夫妻的現狀:
兩個稚兒依偎在媽媽身邊玩耍,夫妻之間有一條無法踰越的河流,面對著大海茫茫的衝擊
第十二部:opening night (首演之夜)
葛拉斯提到《等待野蠻人》歌劇的片尾
點出這部片的主旨:「我在一條無所去向的路上,迷失在一個醜陋而愚蠢的夢裡,而我仍然走著...走著」
最後是葛拉斯在歌劇演出後台的謝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