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在國美館看過石晉華《走鉛筆的人》行為現場作品文件,
雖然當時對這件作品印象深刻,
但只覺得是無趣的個人苦修行為,
並未想進一步探究他的藝術創作。
但石晉華這次在北美館B1舉辦的《走筆》個展,
整合呈現了走筆系列相關作品、文字,與系列新作,
彼此呼應激盪,就十分精采,
是個會震撼人心、刺激人反思的展覽。
一進入展場,就看見《走鉛筆的人》行為藝術作品投影在背景牆面上,
這是作者自1994年以來走筆行為攝錄影文件紀錄的其中一件,
已做了50次之多,每次歷時約2小時,最早從十二年前開始。
展場迴盪著走筆時作者急促呼吸喘息聲與模糊不清類似囈語的口誦經句,
使得觀者更能領略作者當下對苦修作為的忍耐與堅持。
在簡介摺頁中提到:「對藝術家而言,
走筆可以抒發、治療、安定生活中的苦悶、壓抑與焦慮,
幫助他度過生命中最沮喪的一段時間,
甚至體驗到滌淨後的平靜與安慰。」
表示這件行為藝術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治療法門,
但我猜這只對石晉華本人有效,因為筆對他而言有特殊的存在價值。
他平面作品《走筆》系列的多張作品,
大部分是2008年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時的創作,
多支鉛筆走線的痕跡,以反覆並列的筆觸大量重複,
呈現出某種黑白墨色深淺有致的視覺趣味。
石晉華認為:「人們大概不曾真正看透生活中的無奈與荒謬,
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單調重複的行為和不經思考的行徑。
如果可以把人生所有的軌跡累積在眼前,
我們大概會訝異於生活中充滿了
一再重複、不具意義、幾近荒謬的作為或營求。」
.....摘自蔡文婷《走鉛筆的人-石晉華》,光華雜誌,2003
展場同時放上石晉華第一次走筆完時做的一首詩《生命中最後的一張畫》,
以及作者的展覽自述,令人動容,可見石晉華文筆之好。
面對這樣的人生,其實你並未看透
你既渴望也厭棄,你有些痛恨自己
於是,你沉默....
而你的沈默就是筆 (全文請見石晉華展覽自述)
作者將這些走筆平面作品比喻為人生的所有軌跡,
認為擺在眼前,會讓人驚訝於不具意義、幾近荒謬,
但我個人看了卻認為頗美的,
尤其是大型作品,能帶給人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氣魄感。
這表示我對於「人生作為」抱持著肯定的喜愛,
對我來說或許是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