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清大藝術中心「雄渾~盧怡仲主題展」


2009年03月14日 星期六


 

寒流來襲前夕的暖春,陽光微露,中午時分邀了彥文與慧敏,

走到清大,先在水木餐廳二樓吃慧敏最愛的燒臘店,

我喜歡這裡的配菜,每樣主餐可選四樣,價位大約60大洋。

老闆給錯了彥文的主餐,放了叉燒跟鴨肉,

愛吃雞腿的她覺得怪怪的,後來才發現,所以給的評價並不高。

路上清大流浪犬隨地而躺眠,囂張的模樣讓慧敏看了哈哈大笑。

吃完後行步到藝術中心看【盧怡仲~雄渾個展】。

 

 

 

 

我對盧怡仲作品的認識並不深,

只知道他同時在北美館的「後台北畫派」展出,其中展出的《血書》系列有點嚇人。

他有不少近作都是使用顏料堆砌高疊的油畫抽象創作,

畫面造型與構成色系都很簡潔,肌理明顯突出,

是極簡的抽象造型,所以要表達的意念深奧難解。

 

我們先去辦公室找策展人小秋,

她跟藝術家很熟,超愛盧的作品,她還幫盧寫了一篇藝評文章

我原以為是盧的作品都是用油畫顏料堆砌而成,

經小秋說明,才知盧因為經濟拮挶,

採用較省錢的石膏來處理畫面肌理,是他自己研發的增厚劑。

 

盧怡仲有寫個人Blog的好習慣,

他樂於分享創作歷程與作品圖片,讓人有助於理解他的作品。

 

一入展場大門的作品《黃冠》,上有七個紅洞圓點,

黃色面與紅底搭配,說不出像是什麼,

紅底肌理一直延伸到框後。

逛過Blog之後,才知道黃色面造型是仿中國古文物的形制,

表面肌理處理是刻意強化的岩壁形肌理。

作者希望保有具象說明與抽象藝術性的互涉及遊走,

以強調曖昧和游移性格。

 

這次展出分兩個系列--石器系列舊作與浪漫系列新作,

新舊作的時間相差有二十年。

四周牆壁掛的多半是石器系列舊作,

件數較少,以藍綠色調、巨大畫幅為主,

用紙做出皺摺質感,

表面肌理因為反光,看來有點像貝殼石頭,

顏色是寶藍與青綠色,混雜紅色,豐富色層堆疊。

條理分明、冷峭、金屬質感般閃閃發亮。

 

 

 

 

作者自云:「浪漫系列」指的是面對時代宿命過往中情懷的抒解,

也是遙指內在難以企及之烏托邦的意念與張力。

 

我很喜歡其中一件《石意》,有如深海打開的扇貝,

上下開闔的巨大扇貝造型石器,高240公分。

《石情》也很壯觀,以巨大圓球凌駕壓制小方塊,

讓人聯想到ID4外星飛船攻佔人類高樓大廈那部影片的海報。

 

 

 

 

我覺得《飛舞》系列與《古跡》作品會讓人聯想到地理模型,

每次去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或是什麼觀光景點,

有時會出現山脈河流的地理模型展出,

作品採用的紅、橙、綠、黃等色系也與模型非常符合。

 

 

 

 

《古跡》作品去年在國美館有展出過,

因為清大展場的高度不夠被拆成兩半,

畫面中間看起來像島嶼黃土,四周像深藍海洋,

海岸線蜿蜒得很自然。

--->彥文說她最愛的是中間凹陷的盆地帶,我也有同感,ㄎㄎ...

 

浪漫~寶物系列作品都是快滿格的巨大造型,

有點聯想到小王子裡頭的蛇吞象圖案,很有趣,

其中《黃寶》像黃色藍底的帽子,

《綠寶》像黃天綠丘或綠頭毛,

《紅寶》是鮮紅大色面搭配黃底。

作者自云:寶物連作是個人式滑稽的抒發,但我還蠻喜歡的。

 

 

 

 

 

畫面滿江紅的作品有幾件:

《紅爆》與《爆發》都如同紅色海洋或火山爆發的激情,

《紅字 - 天勝》源自古印文字,

《紅耳》是鮮紅與暗紅色面變化形成的巨碑造型。

盧想營造出「痕蘊」味道---

即追索古老文物痕跡的底蘊,回到文明母體承載的深層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