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紀念園區參訪筆記


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



2024人權藝術生活節之梵體劇場《走出來-光穿越我心》表演

 

 

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是以前威權政治時代的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改建而成,位在新店秀朗橋附近,我結婚後曾在秀朗橋附近中和的秀峰街住過七年,常常經過此處,卻從來不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當時應該是被封起來的廢墟,但我當時尚未接觸攝影,沒膽也沒興趣去探索廢墟)。

 

 


景美看守所仁愛樓大門

 

 

這次參訪走讀除了有助於對白色恐怖事件受刑歷史現場,建立對政治犯生活與工作空間關係的認識之外,還認識了一位優秀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為在絕望困境中如何翻轉人生建立了很好的人格典範,也就是呂昱前輩。

 

很感謝瓊華老師邀請七十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呂昱前輩來導覽。他19歲入獄,34歲出獄,如今是75歲高齡,還精神奕奕來帶導覽。他創辦南方雜誌,並出版許多國外文化哲學思想書籍(主要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是引進「西方批判理論」的先驅者。

 

呂昱前輩用活潑大方、開朗幽默的態度,以提問引導方式來帶領我們的導覽。(他開玩笑說,他的個性很能適應監獄的生活,適合當囚犯XDD 我聽了可是膽跳心驚)導覽一開始呂昱前輩帶我們走過「探親之路」,要我們猜測受難者家屬的心情,當他們從看守所走到進入樓房內部的一條長路時,內心可能經歷過哪些煎熬?

 

 

 

人權紀念園區重建的探親之路在當時是泥巴路,重建後包括了兩段路面——靠近門口的水泥路面、與靠近面會室的石頭路面,其實難以反映探監的家屬在走過這段漫漫泥土路的心情感受——在下雨時下半身會沾滿泥擰。這或許也是呂昱前輩對家人探監感受的想像。

 

在面會室,家人所送的食物會被切開檢查內部是否有藏匿什麼物品,在探監時需隔著玻璃窗,靠著話筒傳遞聲音,兩方人肢體無法彼此碰觸,隔離相見的身體經驗。在此一窺當年囚犯與外界親友接觸的唯一空間。

 

 

 

 

 

面會室後端有福利社,囚犯可以在此採買一些零嘴或生活用品,這裡福利社的玻璃櫥櫃和後方的商品架上擺滿裡當時的日常商品,復刻的頗講究,我喜歡這種復古、單純的設計美感。

 

 


福利社的商品玻璃櫃

 

 

光復樓大門附近有設置鐵製的腳鐐鎖鏈體驗區,讓參觀的民眾可以套腳體驗看看行動不便的感受。不遵守規則、被懲罰的囚犯,以及被判決的死刑犯,腳踝才會被套上腳鐐。換句話說,在獄中戴上腳鐐,有一半機會是等著被槍決。

 

有一間醫務室,是一個日本留學歸國、醫學背景專長的政治犯的工作間,他擔任外役的看診醫師,有時還需出門就診。猜測這位囚犯有時會偷溜回家與老婆相聚,因為他被關的時候,老婆還幫他生了孩子。

 

 

 

 

我們也進入押房/牢房區參觀,老師還很用心安排讓我們體驗被關在押房中的感受。我選了小間押房,發現被關在裡頭時,會一直想看出去,因此也特別會注意房間內何處有孔洞,上方有對外氣窗,牆壁下方有送飯口,門旁邊的牆壁有個窺探孔,方便讓看守人員窺探房間內部狀況。房間內有蹲式馬桶,呂昱前輩說他們洗澡要靠這個,所以會塞住往下的孔洞,以便積水來當作水盆來洗澡。

 

 

 

 

 

 

大間的押房,極盛期最多關15人以上,擠到不能再擠。呂昱前輩分享他們在大押房中如何吃飯,如何洗澡、睡覺、運動,甚至如何偷看外頭狀況,偷偷與隔壁押房交換情報。每天輪流放封十分鐘,其他時間都在押房內生活。當人多的時候,如何在這樣狹窄的空間生活下去,真是難以想像。押房沒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圍圈圈吃飯、繞圈圈運動。押房內沒有設計洗澡、洗衣服、曬衣服的地方,所以一切要用手邊僅有的材料來進行,遇到來巡房還要收起來不能被發現,這樣的生活真是很誇張。

 

仁愛樓的面積不小,兩三層樓的房舍包圍成長方形四邊,除了押房被區隔成一小區,門禁管制,其他包括醫務室、餐廳、圖書室,中間是休憩的草地與運動區,包括了外役區,有洗衣工廠、縫紉工廠等處,佔地不小。

 

 

 

 


餐廳區

 

 

呂昱前輩在被關押三年被判無期徒刑之後進入外役區工作,幫忙洗衣服(其他人大多被移監到綠島監獄)。當時每人每月可以領到工資約120元,大約等於目前的一萬四千元。而洗衣工人因為有幫忙賺大錢,吃的伙食雖然是大鍋飯菜,但都可以吃得飽足。對工人的管理後來也比較不嚴格,還可以在涼亭附近種花草與運動,去圖書室借書來看。

 


洗衣工廠

 

 


洗衣工廠的燙衣區

 

 

圖書室也是扭轉呂昱前輩命運的重要地方。他很勤奮來借書,看了很多書籍。他甚至還在書架最下排,意外發現一套調查局對中國共產黨的匪情機密資料,是調查局第三處處長蔣海溶入獄「被自殺」留下的檔案,他研讀後對共產黨有了深入的認識。他藉由閱讀與書寫的文學陶冶,獲得思想的自由與反思,後來他決定要正視苦難,並以文學做為見證。這是他生命昇華的一個關鍵點。

 

 


圖書室的書架區

 

 

呂昱前輩憑藉智慧與領導才能,他漸漸取得洗衣工人勞動工作的掌控權。因爲制約了洗衣工廠帶來的龐大利潤,看守所長官不敢明面得罪他,呂昱前輩居然後來享有特權,擁有一個私密的寫作空間,是在樓梯下方的一處畸零空間,原本是烘乾房。看守所的人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他在此狹窄但獨立的空間寫作多年,並在此寫出得獎作品,他出獄當月便榮獲了吳濁流文學獎。這在看守所牢獄生活中,簡直是非常戲劇化、讓人無法想像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他的人生很適合拍成電影,他也像《刺激1995》電影中男主角一樣的厲害。可惜該隔間已拆除整修過,看不出當年封住的痕跡。

 

 

 

在園區導覽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回到園區的行政用會議室,呂昱前輩在此進行一個講座,講題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文學書寫經驗」,分享他獨特的人生故事。

 

 

 

他談論到他投入寫作,以及一些對於人生的思考,充滿了智慧。他若非文青也不會入獄,向我們提問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性格」?他早年信奉存在主義,受到法國卡繆的影響很大。他受許席圖號召而休學加入統中會,進行早期的學生運動,因而被捕入獄。中統會被誣告擁有一支軍隊、船與刀槍武器,在各地展開政治活動。許席圖也在刑求逼供下寫出虛構的組織章程。也因此被蔣介石重判罪行,他原本是無期徒刑,後來解嚴大赦後減刑為15年徒刑。

 

 

 

 

他曾出版包括《婚約》、《在分裂的年代裡》文學評論集、《獄中日記》等書。雖然年事已大,起筆構思二十年的「台灣國三部曲」的寫作計畫,2023年出版第一部曲小說《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這樣的創作精神真令我敬佩不已,可惜因為時間有限,沒辦法完整聽完他後面有關轉型正義主張的一些想法。

 

讓我觸動的部分,是他導覽時看起來親切幽默,有點像個會搞笑的老頭。透過講座,才得知他對人生突如其來的受難,曾做過深入的思索。他甚至超越了痛苦、把苦難給昇華了。他制定許多行動方案,在出獄之後便一一執行,無論是行動力跟意志力都非常強悍,真是很棒的人格典範,讓我十分佩服。

 

呂昱前輩完全顛覆了我認知中的受難者形象,這也讓我對受難者是如何在我們腦海中形塑出某種刻板形象,開始產生懷疑。對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我們都著重在了解他們曾經遭遇的悲慘痛苦的人生經歷與感受,他們也因為這些難以言說的痛苦經驗,而被塑造出受難者應有著沈默寡言、隱忍內斂的性格。但實際上人的延展性跟耐受度都很強,不該用刻板印象來看待這些受難者。

 

呂昱前輩有提到他一開始在調查局時曾遭受的審訊與刑求,他在提及時不帶什麼聲音上的情緒,聽起來漠然到似乎在講其他人的遭遇而非自己的。他一開始被疲勞審訊一個禮拜,之後遭遇了三道殘酷的刑求 :第一道是「坐冰塊」,第二道是「電話插牙齦」,他曾被兩根電線穿透牙齦,手搖電話通電,他後來牙齒全部壞掉、裝了一口假牙,緣於此。第三到刑求是「揹寶劍」,就是受刑人雙手被反縛在背後,用手銬扣起來,再被吊到半空中。受刑人會因只用雙手承受自己體重重量、手臂反轉的筋骨被拉扯到極致而劇痛不已。呂昱前輩因為這一招在三到五分鐘內昏迷過去。

 

 

 

 

我也很難忘記,呂昱前輩提到許席圖時,眼帶惋惜的表情,他投影播放看著最近探望她的照片,提到許席圖也沒剩下多少生命時間時,呂前輩甚至有點哽咽難言的感覺。因為許席圖曾經是他所崇拜的政治偶像人物,但卻被刑求到精神分裂,令人相當感慨。

 

 

 

 

註:風傳媒謝孟穎記者2021年的採訪文章寫得很好:【戒嚴時期最強大人性!曾被電線穿牙慘虐、19歲遭判無期 獄友一席話卻讓他誓言「活著出來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