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如果認知之門澄清,則凡事皆以原貌出現,人生境界則顯無限。」
-------Martin Pops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油畫,46x41cm,1658)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是十七世紀荷蘭的風俗繪畫大師[註1],出生於西元1632年的Delft,死於1675年。他流傳後世的畫作很少,經過確認的只有35幅而已,他的藝術成就被埋沒了將近兩百年,才被十九世紀一位法國藝評家Thore-Burger (1807~1869)發掘出來,並重新賦與Vermeer在藝術史上應有的評價[註2] 。
他所描繪的主題,多半是女性在室內從事某件家務的動作,然而可以感受到那股超越肉眼所見,精神性的寧靜、滿足、專注與生命之美。他處理空間、光線與色彩手法成熟而獨特,其畫面所呈現的視覺擬真效果,比其他畫家更具有震撼力。在科技進步的現代看來,幾乎與攝影或電視電影的記錄畫面相當類似。這種視覺效果,與視網膜的成像過程有相當密切的一致性關係,因此若使用認知觀點來研究Vermeer的魅力,就有了更貼近真相的實質意義。
Vermeer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並非在寫實呈現的成就,而是他將情感注入了畫作,因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神祕世界,吸引後代的無限嚮往。他畫作風格所蘊藏的神祕魅力,使得欣賞與不欣賞他畫作的人,趨向於極端主觀的偏好。有人認為他的畫初見時看來簡明易懂,但深入觀察後,卻常令人費解,因此他的畫被稱作「台夫特之謎」(Sphinx of Delft)[註3] 。究竟為何會產生如此複雜又多變的感官經驗,兩百多年來沒有人能解出這個謎。因此本報告試圖將原本模糊的視覺心理效應,轉換成具體清晰的集中性概念,最後的結果並未含有絕對價值的褒貶評斷,而只是試圖整理出略有秩序的全貌,以解讀Vermeer神祕魅力之特色。
二、研究目的
我們在欣賞一幅靜態的畫作時,身體與頭部幾乎保持不動,此時最忙碌的就是我們的視覺了。它忙著處理視覺接收的所有訊息,忙著累積之前的訊息處理結果,忙著串連大腦的知識、記憶與經驗,以找尋出所視物象之代表意義。但是,人類的眼睛如何能看到Vermeer畫中,那位倒牛奶的女人呢?人類的視覺神經細胞,在短暫的幾秒內又做了哪些事情?視覺認知科學便試圖提供一個好的解釋。
當眼睛移到某個焦點時,立刻可以意識到所見到的物體,它的形狀、色彩、體積、與觀者的距離等等許多訊息,也十分的簡單清楚。事實上人類的視覺,在這短短的數秒之間,所須處理的圖面單位訊息,遠超過所意識到或是想像到的多。它包含了非常複雜的生理程序,這些程序之間彼此關連影響,它更包括了心智的判斷、思考活動,並不時影響到心理反應。
Vermeer被公認最具代表性的畫作,就是《The Milkmaid》這幅畫。對此畫研究的藝術史學家相當的多,但尚未有人從畫作與觀者互動的視覺認知角度,來對此畫作系統性的分析探討,並配合相關的理論模型來論述,本報告的目的,主要希望在這段分析的過程中,能逐漸突現出對觀者生理與心理的重要影響因素,期盼能獲得Vermeer神祕謎底之鑰,並以此作為進一步探討Vermeer風格的基礎。
本文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列舉相關的視覺認知理論與文獻先作探討,接著從藝術審美研究所談論的各要素,如鑑定論(繪畫技法)、純視覺形式主義(線條、形式、色彩、空間)、結構分析(構圖)、圖像學(題材)、圖意學等概念作一對應關係,並發展出一個認知審美模型(IP Model),做為本文分析的主要架構。
第二部份以前面的認知審美模型,依形式(筆觸、點、線、面、深度、色彩)、構圖(體、結構)、圖像、題材等為主軸順序發展,在此僅討論IP模型中第一階段形式與構圖之認知,與第二階段圖像與題材之認知,以探求人類共通的情感與審美體驗,亦期盼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審美分析依據。
四、研究範圍
從藝術史的面相來看,本文排除了畫家個人與群體、社會文化之相關背景,純粹就畫作本身的形式與圖像作為探討的基本對象。重視觀者對Vermeer畫作進行鑑賞時的生理與心理之直觀審美經驗,同時討論到相關的繪畫技法與工具,以期推導出較有價值的影響性因素。
從視覺認知的面相來看,本文並未論及畫作中文化與社會象徵式記憶與知識對觀者的影響,也就是未涉及IP模型裡第三階段創作者與觀者的時代背景意涵,也未對認知相關的其它生理與神經科學方面的理論作深入討論。
五、研究限制
本文重點在以認知觀點來分析Vermeer的獨特風格特色,範圍也只鎖定他創作成熟期的室內畫,對於其創作早期的歷史畫,以及中期的兩幅風景畫並未著墨。只取室內畫中之一幅來代表性分析,雖然他畫作的風格尚稱一致,仍會有所遺漏之處,究竟是否其它畫作符合此項假設,尚有待分析查驗。本文惟先建立一套可供取用的視覺認知方法,提供藝術史研究風格的一個方向。
由於經濟與時間的限制,本文所有之論述,並未直接面對Vermeer的原畫作來分析,而是以仿製的印刷圖片作為觀察鑑賞的對象物,在原作色彩與仿製圖片的差異考量下,本文對色彩要素持保留態度不予深入討論。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文獻探討
1. 訊息處理說(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此學說是今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它是將人類視作主動的訊息處理者,探討人類憑感官接受訊息、儲存訊息與提取、運用訊息等不同階段所發生的事。
訊息處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註4]:
【第一階段】反射光由畫作通過眼睛的水晶體,被視網膜的感官神經細胞所接收儲存,並由注意力理論做選擇性的過濾吸收。此時進行輪廓、色彩、對比與運動等初步分解,接著再由電磁波轉換成神經脈衝,把訊息送到視覺皮質。
【第二階段】訊息被初步組織成各種特徵(基本形),如直橫線、角度、曲線等初始訊息組合成圖地關係,完形心理學即探討了這個階段的知覺處理傾向。這些特徵可被辨認與分類,並被迅速送至腦的各處作平行處理。
【第三階段】訊號被分散至大腦各處,與長期記憶和舊有經驗作連結,而被給予意義,此階段可辨認出進入的訊息是什麼東西,譬如我們辨認出訊息是一個女人,或一個窗戶等等。
雖然人是一個訊息傳遞的系統,但絕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訊息之系統,而是主動的詮釋訊息之系統,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在此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其過程是「由上而下」(top-down)的訊息處理方式,不同於單純的訊息傳遞「由下而上」(bottom-up)的處理方式。任何一種心智的表現,很少是由其中一種單向處理方式就可完成的,它往往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兩種處理方式交互作用的結果[註5]。
2. Marr的視覺認知階層(The Stage of Visual Perception)
Marr把視覺認知的過程區分為兩個階段---早期視覺與晚期視覺。在早期視覺中, 知覺系統吸收視網膜上的訊息,特別是強度變化的訊息,然後將這些訊息建構成線、圓角的物體描述法。晚期視覺則是運用早期視覺所建構的訊息,與記憶中儲存的物體形狀進行相互比對,進而決定所認知的物體。在早期視覺部份,他提出了四個階層來說明[註6] :
【第一階層】 影像 (The image)︰視網膜的功能是定義出表徵的強度。這個影像是強度值的空間分布,是視覺處理的起點。
【第二階層】 初稿 (The primal sketch):此階段視覺的功能主要是,取得視覺影像初步的強度值,它把一些有關平面影像的重要資訊清楚表現出來,這些資訊主要是某處光度的變化,以及它們的空間幾何分布與組合,以提供偵測表面的可能性。在眾多程序中,它主要處理的是邊緣、小斑點、終點、中斷處、界線等等。
【第三階層】 二又二分之一維度 (The 2-1/2-D sketch)︰此階段處理的是可見表面呈現的方向和大約的深度,並使它們的輪廓表現出來。但其浮現的程度只是被觀者用作參考,它其實與外在的環境尚無連結。
【第四階層】 三D立體模型 (The 3D model representation)︰在以物體為中心的構圖空間中,敘述形狀與方向成三D的表徵,並被告知其在空間上獨立存在的結構方位,因此獲得外在世界的模型。
3. 深度知覺原理(Principles of depth perception)
單眼線索(monocular clues)之圖示線索(pictorial clues) [註7]:
1. 消點透視法:
即將焦點集中在畫面的線性幾何透視,其所達到的視覺經驗之力量,主要是依賴三個因素:輻輳現象的角度,被扭曲的物象之可視程度,以及觀者與圖畫之間的距離。輻輳的角度是依成像地點與物體之距離而定。物體愈是靠近,則由於距離改變所造成的大小改變亦愈大,所以才有那種在近照的方式下,所造成的誇大比例,例如高樓大廈會顯得特別高聳而陡峭。這種透視的呈現,使平面上的物體因空間上的深度結構,而產生線條、面積、體積的大小變形[註8]。
2. 大氣透視法:
這是指表面材質的呈現,越遠的越模糊,越近越看出清晰的紋理。
3. 介入位置(interposition):
即兩種以上的物體重疊遮蔽,與觀者產生或遠或近的相對距離感。
4. 完形心理學法則:
對於人類的感官組織有以下幾種群化作用傾向:
a. 接近度(proximity):相似的特徵彼此相互靠近時,會趨向成同一組
b. 相似度(similarity):相似的要素如形、大小、色彩會趨向成同一組
c. 連續性(continuation):線條的交界處趨向與自然的延伸線成同一組
d. 閉鎖性(closure):未完全開放的形,會趨向於看作完整而封閉的形
e. 好的形(pragnanz):我們的心智趨向於找尋有秩序且穩定的形
這些法則描述了內在於物理和精神存在中的一種趨向,即力求達到在一特定情境中所能獲得的最簡單、最規律和最對稱的結構[註9] 。
5. 光線與陰影:物體表面凹凸起伏,與光源方向的一致。
6. 大小恆常性:物體在現實世界有相對固定的尺寸大小。
在觀者對畫作進行鑑賞的直觀經驗中,觀者捕捉圖面上的形式與結構,在視覺的訊息處理過程中,經歷了感知訊息的蒐集、儲存、傳遞,將初始的輪廓線條,群化組合成基本形態,進入短期記憶,再經由注意力選擇性淘汰,分析特徵,並與過去經驗知識進行比對,辨認出物體在現實世界所代表的意義,完成了認知的初步程序,這是在訊息處理模式的三個階段所告訴我們的東西。
但是一張繪畫所包含的圖面訊息,如此地複雜又交錯連繫,是很有必要先做系統性的探索,才不致有所遺漏。所以本文試著用一般審美分析平面繪畫的角度,依照「由下而上」(bottom-up)的訊息處理方式,將圖面訊息分成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將以形式與構圖之認知為主,其中又可再細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繪畫技法的表面處理,包括了筆觸、材質等實體顏料的使用,以及在畫面表層所處理的技法,此時知覺所處理的主要是色點與輪廓線條。
【第二層次】 輪廓色彩的區域成塊,在此會討論造形、色塊與光線陰影問題,並對應到第二階段基本形之組合,觀者將會意識到平面上的各項深度知覺線索,以利第三層次的實體辨識。
【第三層次】 畫面結構的整體掌握,此時可辨識物體成一獨立實體存在,並為建立出大致的相對空間關係,接近下一階段的空間結構。
第二階段是談對圖像與題材之認知,是對應到訊息處理模式的第三階段,與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圖像學(Iconolography)相關,主要在研究有關圖像類型的外在發展,代表客觀的實在,包括自然的事物或歷史故事[註10] 。經由特徵比對,與觀者的長期記憶連結,以辨識出各圖像物體之於外在現實世界代表之意義,以及該繪畫所描繪之主題內容屬於何種範疇。由於大腦處理速度之快,觀者大部分並未意識到此項連結,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性認知,或被視作普通常識的經驗法則。
而第三階段則進入更高階的圖意(圖像解釋)與隱喻之認知,與藝術史研究方法的圖意學(Iconology)相關,主要在研究圖像的意義,代表在我們記憶中所喚起的意象[註11] 。這與觀者的知識水平、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此時是與長期記憶作有意識的連結。
第三章 研究分析----Vermeer之畫作《The Milkmaid》
本文將只探討第一階段形式與構圖之認知的三層次,與第二階段圖像與題材之認知,以探求Vermeer畫作對一般人的共同生理與心理性影響︰
第一階段:形式與構圖之認知
第一層次:點與線的成形----繪畫技法的表面處理
3.1.1技法一:色塊模糊化(sfumato)
首先來探討在Vermeer畫面上使用面積最多的繪畫技法---色塊模糊化的鬆散式筆觸。這個技法的來源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我們可以在義大利畫家Leonardo da Vinci的《Mona Lisa》中看到sfumato的起源,它讓外貌描畫得不十分堅穩,形狀曖昧之處好似隱入陰影裡,這樣可以避免乾枯僵直的印象。製造出朦朧的輪廓與柔軟豐美的色彩,能使一個形式與另一個相互吞融,常為觀者的想像力留下一些餘地。
Vermeer把此技法的優點發揮的淋漓盡致,為想像力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使用一種柔和漸進的色調來鋪陳人體的肌膚,不重視細部的描繪,對於材質的處理,是採用重點暗示性的點綴輪廓交接處,再用色塊處理連結部位,因此畫面呈現出,一種大致上有輪廓勾勒的模糊感受。若是與畫面的距離更接近,只注意觀察其細節的話,將會發現這種表面的處理,是很難辨認出其對應的材質與輪廓的,例如在《The Milkmaid》畫中左上方編籃的表面質感處理,就有十分顯明的呈現,單單觀察那些模糊細黑點,是無法辨識出這是屬於編籃的材質。
單就這種技法的呈現,是相當類似於電視的映像管、紡織品的質感、彩色印刷網點等等,一種色光與色料並置混合成像的方式,但仍有些不同。並置混合是將各種色彩緊密地並列一起,使得從遠處觀看時,這些色彩會在視網膜裡混合為一。它的製作方法有個前提,就是其使用的色彩,是未經過調合的原色,完全靠視網膜的作用予以混合,像在繪畫史上印象派後期的點描派大師Suret的畫,就是很好的例子。
Vermeer使用的色塊模糊化技法,仍是以調配過的顏料來作畫,它雖然也是色料混合的效果,但更接近色光與色料並置混合的知覺感受。Vermeer在此處巧妙地忽略細節處理,因而畫面對觀者的視覺影響,反而需要靠視線去蒐集,更多圖面上其它區域的訊息,來補充對局部進行的辨識工作。這種表現手法曾被藝術史家Henrich Wofflin所觀察到,在當時的巴洛克時代風格中十分盛行,相較於文藝復興時代風格,是屬於一種相對的清晰性,而非絕對的清晰性[註12] 。
這種相對清晰性的畫面特質,從完形心理學所歸納的知覺群化傾向來看,對觀者而言,局部視覺訊息過於不足,觀者必須不斷地使視線來回搜尋可供辨識的脈絡,以進行圖面上各個部位彼此間的比較對照。如此在局部無法產生視覺的安定感,因而形成一股動力,使視線不會固定停留在某個點太久。這種視覺焦點的流動,是一種在時間狀態下的持續性流動。比如說我們在閱讀書籍時,會用"逐行瀏覽"的字眼來說明視線的流動。我們的頭部固定不動,而是眼睛焦點的移動,這種移動也產生了一道"線"。
同時它也符合了深度知覺線索中的大氣透視法則,觀者根據以往經驗會了解到,近處物體表面的質感紋理看起來會比遠處的清楚。但是由於色塊模糊化的效應,使得在離畫作某個距離以內會無法看清楚其應有的材質表面,所以觀者必須要後退至離畫作一定的距離,才可以在視網膜產生相對較為清晰的影像。
這個技法是以細短的高明度色點,以點描的手法去處理圖面中反光區域的色彩,像是牛奶罐的圓形罐口、桌上各容器的受光處、麵包的顆粒、女人衣服的細線、牆上掛著的籃罐等等。這種處理是以跳躍式的小點堆疊出高光度的反射感,形成畫面裡最動人的閃爍光線[註13] 。
它不同於點描畫派的技法,一來因為它只出現在應有光線最強烈的所在處,二來它是加諸於前面所述的色塊模糊化筆觸之上,不像點描畫派單純地使用色點的筆觸,細密堆滿整幅畫作。
而光點描法所製造出的「線」效果,是基於物體輪廓邊緣受光的正交方向,此時便會形成一條在現實世界裡並未存在的邊緣色線,但它所連結成的線條是斷斷續續的,也是崎嶇不密實的。我們可以想像陽光充足時所看見的湖面漣漪,被光線反射成一點一點的強烈光點,被風吹的閃爍不定,也是類似的道理。這樣的邊緣色線,由於明度相當高,比其他的線條還更有視覺的吸引力,可以讓視線隨著這些跳躍式的邊緣色線在其間來回游移,而難以移開視線[註14] 。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點」的處理上,Vermeer是從大處忽略「色點」,而從小處補充「光點」的作畫態度,這種方式相當接近把攝影相片放大近看的效果。在「線」的形成方面,由於Vermeer畫中並未在物體邊緣勾勒清楚的輪廓線條,此處多半著重在探討視覺焦點連續性移動所構成的「視線」。那些由光點描法所製造出的閃爍光點,使視線跟隨光線在畫面空間中迅速來回,引起一種時間的流動感受,若我們認為看得清楚他畫中物體的輪廓交界線,那是由於光線與陰影強烈對比下所產生的線條,我們會在下文的第二層次裡頭,繼續探討光影所塑造出物體圖像的塊面與深度線索。
3.2.1 混沌塊面
在Marr的二又二分之一維度階層,探討到「面」的形成,在反射光線最強烈的地方,Vermeer不會受到物體輪廓的牽絆,他甚至不怕所描繪之物因此而喪失其物體的原色,因此光的蹤影按照畫家所營造的光源方向得到了最佳詮釋,這種對光線的尊崇態度,一方面讓觀者留下明亮又深刻的印象,一方面也使得物體在背光處的陰影,相對地突顯出其重要性。
根據完形心理學法則,知覺具有相似性的群化傾向,我們可以將明暗度相似的局部線條串連成一條具體的輪廓面,而在《The Milkmaid》圖中女人右方暗色調的輪廓面的邊緣線,由於與畫面右後方的白色牆壁面產生黑白塊面的明顯交界,如此地鮮明甚至有點眩目,十分輕易便捕捉到觀者的注意,於是再度產生可供視線移動的線條範圍。
另外明色調的畫面訊息,發生在女人白色頭巾左方的亮處、右半邊臉、右半肩膀前胸、右手上半部、左手前臂上半部、牛奶、甚至還有後方的白色壁面等區域。它們共同形成一條打破圖像獨立存在關係的視覺路線,由光線鋪設成可供視線自由穿梭的時間性區域,在本文中將它稱做「混沌塊面」。
這些混沌塊面,主要是由於輪廓模糊化的鬆散式筆觸裡頭,運用類似色調所產生的色塊效應。它在銜接物體受光的明暗兩極成就,是功不可沒的。Vermeer在處理中間調子時,利用混沌塊面產生豐富的色層變化,此變化相當地柔和平緩,因而不會產生過於尖銳感的深淺起伏。它充斥在Vermeer畫面的各個角落,在視覺路線行經此處時,得到一種放鬆狀的暫時解脫,因此視線移動的速度會稍微被抑制下來。它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則是一種物體表面鬆散的想像空間。
混沌塊面並且使所描繪之物體反應出視知覺的深度「線索」,像是方位一致的光源方向,與物體表面凹凸起伏這兩項單眼線索,在前面我們已經討論很多了,因此可以說,光影、面和深度,在Vermeer畫中乃是一體的兩面,具有很密切的對應關係。它們相較於其它的深度知覺線索,在程度上對視覺的衝擊相當強烈,我們就算將《The Milkmaid》改用黑白色調呈現,它仍然不減其空間與光線上的神祕魅力,反而會由於強烈的圖地對比差異,呈現出更清晰的賓主關係。在亮色調部位形成畫面的主體,而暗色調部位不引人注意,然而它反射一點亮處的色彩,並非單純地使用黑色。
光線一致地由畫面左邊窗戶射入,並且均勻地遵行它應走的方向,人物與其他物品因此會有一半籠罩在光源充足的亮色調處,而另一半則隱入漸暗的深色調,並非物體的全貌都能一覽無遺。光線和陰影引導觀者的視線,成為支配整體畫面的大功臣。光線和諧一致的白色調柔和地鋪設整個畫面,製造出光線的透明與乾淨感,在最明亮處他忠實呈現日光所應有的閃爍現象,讓畫面不至於變成舞臺燈光的效果,因此並未犧牲其亮度,暗示出這是投射在室內的太陽光線,溫暖且明亮。
Vermeer這種運用光線的獨特手法,遠遠超越了其他畫家,有人稱之為光線和陰影的寫實主義,並認為這是專屬於他的「維梅爾的寫實主義」[註15] 。Vermeer並未讓光線喪失它在自然界應有的現象,卻又使得各物體擁有如素描般堅實的存在,例如在《The Milkmaid》畫中這位倒牛奶的女人,我們的視覺在此層次已可辨識其完整的輪廓存在,並將她與畫中其他物體分開認為是一件獨立的存在。
在女人背後素淨的白色壁面,由於陽光穿透插入,渲染出一層明亮的色調,由左向右逐漸擴散,在到達畫面右上方時最為明亮。壁面這種明亮到令人眩目的白光,與女人黑色的右輪廓線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比效果。相對於具有後退感的黑色調,在視網膜成像時屬於前進色彩的白色調,被Vermeer 用右下方的腳箱與前景的女人形體重疊連接,因而牆壁的深度被強迫退至女人後方[註16] 。
女人稜線分明的黑色輪廓線,暗示出人體表面渾圓突出的深度,也在牆壁的白色襯托下,產生一種視覺上嵌入的錯覺,因而更加強調了人體的堅實存在。這種手法,亦可見於十九世紀末Cezanne的油畫風格,如1892年的《The Card Players》與1890年的《Madame Cezanne in The Conservatory》。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利用光源的方向描述出物體的方位與表面凹凸關係,再用亮光處與陰影處所佔物體表面的比例關係,來描述物體距離觀者的距離,並以陰影穩定物體的外在結構,在物體這種表面色調漸進又明度差距強烈混沌塊面效果下,塑造出物體的堅實輪廓。
3.3.1 消點透視法與暗箱(camera obscura)
這一部份與下個階段(第二階段)的圖像辨識十分類似,差別在於此部份並未與舊有知識連結,它只是將物體獨立凸顯出來,成為一個在空間深度佔有體積的實質存在。此時知覺進一步組合前兩個層次的處理成果,將三維立體的空間結構梯度,與其中各物體與觀者的相對位置建構出來。舉例來說,這一部份我們的視覺仍然無法得知畫中的物體是個"人"、手上拿的是"牛奶罐"等等這些與現實世界相對照之後的基本常識,我們只能知道倒牛奶的女人與牛奶罐都是獨立存在的物體。這一部份與觀者的年齡、空間經驗等因素很有關係,「年齡」影響到視知覺細胞對三維空間的敏感度與基本的成熟度,屬於觀者的生理狀態,而「空間經驗」則是觀者從心智建立一套空間感的相關知識。
在沒有確切文獻資料保留的情況下,許多學者十分相信Vermeer在作畫之時,曾大量地使用「暗箱」這個輔助工具[註17] 。使用暗箱可以將外在物質世界的景象捕捉下輪廓,照人類的視覺所見投射到紙張或毛玻璃上,再根據這些投影描繪出各物體的方位。它能將具有景深的空間結構,精確且嚴密的建立起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Vermeer畫面中那種令人吃驚的準確度。在這種結果下,畫面於是產生出嚴格遵守消點透視法則的空間效果[註18] 。
Henrich Wofflin在比較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代的繪畫風格時,認為巴洛克時代的特色之一,在於將透視的消失點集中在畫面中央的一點,使畫面更添增向後退縮的戲劇性效果[註19] 。在《The Milkmaid》這幅畫中,倘若我們將暗示消點透視的背景拿掉,只留下前景人物與桌面,原來向後退縮的空間關係將會全部喪失。原來這張畫面的焦點,主要是由左方窗戶的格子窗框來暗示所指的消失點,它交會在女人倒牛奶右臂上方,也就是女人後方的壁面上,並與牛奶流下的方向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它使背景牆壁退至某一個距離之後,因此女人碩大的身軀比例,就被解釋成與觀者的距離相當靠近,彷彿我們就站在她面前,觀察她的一舉一動,與她呼吸著同一房間的空氣一樣,在此前景、背景物體與觀者的空間關係得到很好的說明。
我們也可以試著從女人的頭部、視線、頭巾,沿著右手臂下來,到達紅色牛奶罐,再越過黑色金屬罐,畫出一條由右上至左下的線條。另外,從左上方掛在牆上兩個籃子的陰影,引導視線到達女人的右手臂,再沿著綠色桌布的右腳邊緣下去,形成左上至右下的線條,兩條線條相交,也恰好交會在女人的右手臂上。兩條手臂的方向包圍出一個自成循環的圓形空間,這是紅色牛奶罐罐口產生的黑洞。
從這個黑洞中,不斷地產生出牛奶源頭的動力,它吸引了觀者最後的眼光停駐,紅色牛奶罐的罐身使用了垂直於觀者的方向以傾倒出液體,更增加了罐口黑洞神祕的深度,而女人右方白色素淨的牆壁,也形成極大的視覺不安感,使觀者視線趨於走向牛奶罐口安全的黑洞中。我們可以再一次觀察,當牆壁與窗戶的背景被拿掉時,是無法造成這樣的效果的。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當透視的消失點部位,與畫面重要線條方向一致時,更能點出整張圖面的重心所在。
我們在此階段會瞭解到,在《The Milkmaid》這幅畫中是描繪了怎樣一個現實世界的景象。首先看到背景環境是一間室內的某個角落,在畫面左方開了一個木頭製的窗戶,陽光燦爛地灑入,牆壁斑駁粗糙,牆上還掛了一個竹編籃與容器皿,沒有多餘的裝飾品,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大腦的常識來判斷,這是一個平常農家,簡樸而單純。在畫面右下角靠近牆壁有一個腳箱,小餐桌上擺放了兩個容器、麵包、與麵包籃子,桌上鋪著綠色的桌巾。畫中唯一的女主角身穿粗布圍裙,頭戴白巾,手持一個紅色牛奶罐,正在用雙手傾倒牛奶到桌上的容器裡,所以我們認為這個女人應該是這個家庭的女主人,正在進行一件常做且簡單的家務事。
我們可以憑著生活經驗推理出這張畫作的所處環境背景,及人物的社會階級,看出它對應到現實世界的關係為何。由於Vermeer寫實又細膩的描繪,我們的眼睛可以將這個女人當作一個平凡且真實的人類來看待,我們會賦予她有一般正常人的情緒反應,甚至會想去猜測她行為背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問,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她倒牛奶時心裡在想些什麼?因此我們仔細觀察這個女人的表情與動作,觀看她臉上的神態,因而發現,她正低頭垂目提著牛奶罐,白色的牛奶正汨汨從罐中流出。她臉上安詳且寧靜,冷漠而專注,就像是在進行一件神聖偉大的任務,但她所進行的事,對我們而言,卻是那麼地平常普通,根本可以說只是一件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事,我們甚至可以花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把它給完成了。
關於低頭垂目的神情,我們可以在Vermeer其它畫作中看到相似的例子,像是《The Lacemaker》、《Woman in Blue Reading a Letter》、《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等。在這外表平靜安詳的背後,有下列幾種可能原因,第一是"專注",當人們專心一致、心無旁鶩沈浸在自己的世界時,所呈現出外在表情的冷漠與凝重,帶有一點沈思的意味。第二是"悠閒",帶著一種節奏緩慢的自得與對生活的滿足。第三是"慈悲",心懷憐憫的關愛,在這裡可以從中國雲岡石窟的佛教頭像得到印證。而Vermeer畫中人物多半是由於第一與第二項原因,我們可以從人物的舉止及畫中的情境來推測到。
這種臉上神情之凝重與手邊工作之輕盈,讓我們產生觀念認知上的矛盾與疑惑,成為此幅畫最難解之謎,也留給後人最大的想像空間。不少人認為,Vermeer的畫初見時,看來簡明易懂,但深入觀察後,卻令人費解。Vermeer除了擅長處理低頭垂目的神情之外,還有另一種描畫人物神態的模式,就是讓畫中正進行某件事的人物由原來方向回過頭來直視觀者,像《A Lady Writing》 、《The Girl with a Wineglass》、《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A Lady Standing at the Virginals》 與《A Lady Seated at the Virginals》等畫皆是。這些畫中人物與觀者之間形成一種互動關係,似乎畫家想藉由畫中人物傳達某些訊息給觀者,不管這個訊息是友好的或是冷漠的。這個等待回答的訊息,強調了畫中人物進行動作的暫停,使畫面保持在一種靜止的暫時狀態,似乎等待著下一步的發生,也就是觀者的回饋反應。
一、 研究結果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五組審美特徵,出現在Vermeer的畫作中,每組審美特徵包含了兩個相互對立的二元觀念。這些前後矛盾的二元觀念同時存在於一張圖面,各組特徵之間彼此相互激盪影響,交織成複雜的知覺感受,它們共同出現在一張圖面上,塑造出一種視覺生理與心理上的張力,形成Vermeer畫作最重要的魅力之源。
第一組:堅實與鬆散
Vermeer的匠心獨具之處,在於他運用色塊模糊化技法造成混沌塊面的鬆散感後,又精心的用光影塑造出物體厚度的堅實感,它類似於攝影中失焦的效果,使觀者來回循環的視線得到一股放鬆的解脫感。這種表面矛盾的視覺感受,不但更加襯托出物體的實質存在,也帶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在利用暗箱工具嚴密且確實地建構出精準的畫面壓力下,這種生理與心理上的鬆散感,成為一種必要且成功的關鍵性調解。
第二組:空間與時間
Vermeer畫作的神祕魅力,有一部份是在空間與時間交織下,所營造出的對比張力。他的空間感由於消點透視法的誇張式比例,而製造出視覺景深的栩栩如生效果,如同觀者處於畫中空間,面對觀看著畫中人物的行為。他的時間感則隱藏在光點流動、閃爍不定的視線,並且在相對性清晰的原則下,視線難以在固定一處逗留,因此會依循著混沌塊面的邊緣線,來回循環移動。因此空間關係被視線移動的時間關係所打破,或者應該說時間之動態與空間之靜態在此獲得一個交集的共同區域。
第三組:寧靜與流動
從圖像與題材之認知階段來看,在《The Milkmaid》這幅畫中,女人臉上平靜祥和的神情,與倒牛奶所造成的動態,在臉龐的寧靜祥和與雙手持續的傾倒中,靜與動形成迷人的張力。另外,像《A Lady Writing》等畫中人物所形成的動靜對比不同於前者,此時畫中人物回眸凝視觀者,其表情是生動含有表達意味的豐富訊息,與他們暫停動作的靜止狀態,形成一股相互牽制的動靜關係。至於整體空間的營造來看,各物體表面高明度閃爍的光點造成之視線流動,也與白色調寧靜明亮的陽光,構成一股動靜對比的趣味。
第四組:冰冷與溫暖
在Vermeer灑滿光線的室內,由於其光影繪畫技法之精湛,可以感受到對陽光的推崇與依賴,在以人為主體的圖面裡,更增添了許多溫暖的人性關懷。但在我們仔細觀察後,卻感到光線在空間的流竄,最終仍然被人物動作的專注所凝結,時間在此表現出冰冷的瞬間感受,而人物的默然無語及安詳平靜卻打破了時間的束縛,將冰冷轉化為溫暖。
第五組:瞬間與永恆
Vermeer的許多室內畫,都在描繪人物進行某件生活中平常簡單的動作,把連續行動的某一瞬間停格[註20] ,這種作法類似攝影與雕塑藝術所捕捉的形式。它能將一個完整進程的事件,擷取最具代表性的動作與人物的神態,得到最精簡的詮釋,彷彿將瞬間化為永恆。Vermeer在光線、色彩與空間上的繪畫造詣,其深度可說與同時代的Rembrandt並駕齊驅,而他畫作裡的精神價值,與對生活意味深長的描寫,甚至超過了其它偉大的畫家。他畫中人物都像是凝結在時間與空間的洪流中,不斷地在觀者的視覺與心靈中重現其生命,只要人類存在著一天,Vermeer便達到了存在的最高境界---永恆。
這些審美特徵,主要是針對Vermeer成熟期的畫風而言,在他創作早期描繪歷史畫,與晚期經濟拮挶時匆促完成的畫作裡頭[註21] ,這些迷人的成份並不明顯,甚至在程度上較為缺乏。然而這些不朽的質素,在他最好的幾幅作品中,卻得到最佳的詮釋與發揮。它們並不能用來解釋Vermeer的每一張畫作,然而在他成熟並充滿神祕魅力的畫作中,佔了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在這些矛盾性對立的審美特徵突現後,對應到畫家創作時的精神狀態,是否這種呈現形式暗示著Vermeer性格上存在著複雜多元的分裂傾向?在他服從大眾流行品味的同時[註22] ,內心深處是否嚮往著另一個深邃不為人知的世界?這些或許可提供精神分析研究之參考[註23] 。
本報告對於Vermeer風格有一初步的分析與整理,結果可供深入研究Vermeer風格之學術價值參考,在Vermeer之後模仿其風格的作品,數量相當豐富,在此不打算多作介紹[註24] 。另外,Vermeer風格是否與文學有共通處?或許可由此種對立性觀點來思考,Vermeer的畫普遍被認為具有「詩意之美」的原因[註25] 。
另外在應用方面,希望此結果所歸納出審美特徵與繪畫技法的關係,能巧妙地運用在電腦軟體的功能上,例如影像處理軟體的特效濾鏡功能,可直接造出仿Vermeer風格,或是改良三D立體模型軟體的視覺呈現,目前軟體在光影處理上的功能尚未成熟,而本報告即欲借重Vermeer在光影呈現上的非凡成就,希望能提供給視覺藝術工作與教育者一個參考。
【註釋】
註1)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16-18。
註2)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175-177。
註3)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176。
註4)參見Robert L. Solso(1997),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Cambridge,The MIT Press,頁5-6,頁31。
註5)參見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圖書,頁14-15。
註6)參見Gordon I. E. (1989),Theories of Visual Percep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頁197。
註7)參見Robert L. Solso(1997),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Cambridge,The MIT Press,頁161-173。
註8)參見Arnheim, Rudolf 著,李長俊譯(民6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頁294。
註9)參見Robert L. Solso(1997),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Cambridge,The MIT Press,頁87-99。
註10)參見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民81),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頁33-35。
註11)參見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主編,潘璠譯(民85),藝術學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頁36-40。
註12)參見Wolfflin, Heinrich 著,曾雅雲譯(民76),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雄獅。
註13)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95-97,頁88。
註14)「…他把傳統納入自己的模式,以漫設光籠罩一切,用點光斑或光點的"閃爍法"處理亮區物象,用模糊掉輪廓的"朦朧法"處理暗區物象,使他精心描繪的景物,傳遞出感情色彩,富於詩意,而摒除早期佛蘭德畫家筆下偏於冷漠的情調。」參見嘯聲(民78):讀韋梅爾兼談風格,當代,44期,頁72。
註15)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89-90。
註16)參見鄭國裕、林磐聳編著(民76),色彩計畫。台北市,藝風堂。
註17)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95-98。
(1) D.E. Fink,Vermeer's Use of the Camera
Obscura,a Comparative Study, 《Art Bulletin》,53 (1971),頁493-505。
(2) 陳立民(民86),維梅爾與暗箱,私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副教授論文。
註19)「藉誇張的前景來加強後退式動態,可說是巴洛克繪畫著名且流行的圖式之一,只要選用非常進的視點,即產生這種情況,深入遠處的效果迅即減弱,反過來說,近處的圖式看起來會大得不成比例。」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97-98。
註20)「Vermeer彷彿有一根魔法棒,把進行中的事情停格,凍結於剎那之間,呈現一種極靜的繪畫氛圍」。參見郭懷(民85):藝術中的民歌手-維梅爾及其市民藝術,炎黃藝術,74期,頁96。
註21)Vermeer畫作分期的來源與自身經濟因素的影響,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註22)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16-18。
(1) L Gowing(1952), Johannes Vermeer of Delft,London。
(2) E. Snow(1979/1994),A Study of Vermeer,Berkeley and London。
註24)參見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第四章第三節「Vermeer式的模仿風格」。
註25)「維梅爾更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使用點描技巧,利用一束光線,集中再放射出去,造成躍動的晶瑩光彩,使畫面充滿了詩意。」參見韓秀(民85):無法塵封的華麗與輝煌-再讀維梅爾,炎黃藝術,74期,頁93。
1.朱紋皆(民82):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2.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圖書。
3.鄭麗玉(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書局。
4.Arnheim, Rudolf 著,李長俊譯(民6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5.鄭國裕、林磐聳編著(民76),色彩計畫。台北市,藝風堂。
6.(民81),世界名畫之旅2。台北市,文庫。
7.(民81),世界名畫之旅4。台北市,文庫。
8.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民78),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台北市,錦繡。
9.李美蓉(民86),藝術欣賞與生活。台北市,上硯。
10.Bates Lowry著,杜若洲譯(民65),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美術。
11.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民85),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
12.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主編,潘璠譯(民85),藝術學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13.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民81),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
14.Wolfflin, Heinrich 著,曾雅雲譯(民76),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雄獅。
15.Gombrich,
E. H.著,雨云譯(民86),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
《中文期刊》
1.廖惠珍、趙慧如編(民82):西洋一百位巨匠--維梅爾,巨匠美術週刊,70期。
2.韓秀(民85):無法塵封的華麗與輝煌-再讀維梅爾,炎黃藝術,74期,頁90-93。
3.郭懷(民85):藝術中的民歌手-維梅爾及其市民藝術,炎黃藝術,74期,頁94-97。
4.揚歌譯(民78):藝術家的故事-佛梅爾,文藝月刊,234期,頁72-79。
5.嘯聲(民78):讀韋梅爾兼談風格,當代,44期,頁61-73。
《英文圖書》
1.Norbert Schneider(1994),Vermeer。Benedikt Taschen。
2.Arthur K. Wheelock, JR. (1981),Vermeer。New York,Harry N. Abrams, Inc.。
3.Albert Blankert、John M. Montias、Gilles Aillaud(1988),Vermeer。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4.Meyer Schapiro(1988),Paul Cezanne。New York,Harry N. Abrams, INC., Publishers。
5.Robert L. Solso(1997),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Cambridge,The MIT Press。
6.Gordon I. E. (1989),Theories of Visual Percep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