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海報劇照,就感覺到一股疏離哀愁的冷冽空氣傳來,令人不禁顫慄。
《東尼瀧谷》這短篇小說,收錄在村上春樹的《萊辛頓的幽靈》一書中。我從前讀過這本書好幾回,但這篇並沒什麼特別吸引我心之處,故事描寫的很平淡,不帶有什麼特別的情感。在改編成電影之後,看了卻令人難以忘懷,導演透過運鏡、色調和配樂,堆砌塑造出某種冷冽又疏離的氛圍,彷彿一股痛徹心扉的哀傷孤寂襲上心頭,也讓人感受到造化弄人的無能為力感。一般來說,小說改編電影,少有改編成功而且好看的版本,這部是難得的佳作,看完以後不禁深深佩服導演市川準的功力。日本厲害的導演或攝影家,都有如此這般神奇的能力,可以把意境跟氛圍掌握得絲絲入扣,令人折服。
電影改編了小說一些情節,比較強調東尼對妻子的愛,描寫得款款深情。妻子過世後,東尼瀧谷在偶然場合遇見了妻子前任男友,兩人發生一些對話,顯示了東尼瀧谷仍維護妻子而一往情深的情愫。電影也多了一些畫面,像是東尼妻子剛過世時,東尼瀧谷將她骨灰放到家中,躺在沙發上,似乎在啜泣的畫面。而東尼躺在空空如也的服裝室那景象,也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成為這部片主打的海報劇照。電影也對後半段宮澤理惠所飾演的新來應徵工作的女孩子,著墨比較多。在片尾,東尼瀧谷打電話給她了,雖然她沒接到那通電話,但這仍暗示了未來新戀情的希望。
導演拍出了,當東尼瀧谷對妻子買衣這嗜好行為,終於忍不住提出希望可加以改善的話語時,那空氣氛圍彷彿就預告了不幸即將發生。那些美麗的衣服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是信仰還是墮落?妻子一旦停止購買衣服,彷彿她就喪失了活下去的理由跟依據,也注定了死去的宿命。若一切可以重來一次,似乎還是會落入同樣的悲劇。
我原本就聽過這部電影主題曲--由坂本龍一作曲的"Solitude"。主旋律一直反複演繹迴旋,非常洗腦,聽慣了便覺得哀傷得令人心痛,所以音樂真的加分許多啊!我也好奇,為什麼市川準會找坂本龍一來幫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電影做配樂呢?
這部片中的台詞不多,主要是由旁白者一段段講述故事的進展。然後,每一段會由演員順著接話,把最後一兩句吐出口。這樣的切換方式感覺很特別,有點像在吐露心聲或自我剖析。
電影攝影是廣川泰士,似乎也是一位平面攝影家。這部電影令我驚艷的地方,就是運鏡的神妙。有大多數畫面的處理,都是由左到右一幕一幕的場景推衍切換,有點像是人生跑馬燈,抑或是被切成多段式的分鏡框景。鏡頭緩慢游移在由左到右觀看的場景,從低角度仰視或水平視角的觀看,仿若貓狗寵物對主人的觀察,抑或躲在低處窺探的視角。在切換的瞬間,旋即被失焦大面積的前景,通常是牆壁或傢俬,遮掩了觀眾視野,逃遁而去。那斷落的阻隔,是一種暗黑的轉折。
畫面通常只切出場景的中段,看不見場景的最上方跟地面。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人會隱沒在藍天中,進入一種超現實的畫面配置;比方說東尼跟父親分開時,東尼在一片藍天之下,看不見地面,人慢慢逸離畫面。
東尼瀧谷的住屋,位於山坡上。要進入他的住屋,有幾幕的拍法,是人從地下冒出頭慢慢跑著進入畫面,由下向上逐漸現出身形,也是一種空間被壓縮了的行進動感。另外,室內的場景,往往會切出一部分看得見戶外天空的景致,或是看得見窗外的透明落地窗。微風也時常吹撫著劇中人身處室內時的髮絲。
鏡頭在拍攝人物的時候,主角時常背對著觀眾上演橋段,觀眾會看不清楚主角的臉部,更別提表情了。在拍攝東尼妻子瘋狂採購衣服的段落時,女主角拎著專櫃購物袋,踩著幾款高跟鞋,進出各服裝品牌專櫃店。鏡頭時而特寫拍攝腳部鞋子的行走,時而由上而下俯瞰捕捉女主角從專櫃走出又想進下一家店的躊躇徘徊模樣,很能表現出瘋狂購衣慾的樣態。
色彩部分,用了淺藍、黑、灰、白等冷調而低彩度的配色,尤其是深淺不同的灰藍色調,光影多半低迷黯沉。
在試穿過世妻子衣服的女孩子離開之後,東尼瀧谷獨自攤坐在過世妻子的服裝間裡望向層層堆疊的衣物架,大光圈鏡頭緩緩掃過妻子一件件衣裳的肩頭,那畫面讓人不禁潸然落淚,也感覺到一股可怕沉重的殘念。
當東尼瀧谷躺在妻子空無一物的服裝間,畫面也用蒙太奇帶出東尼父親因戰爭被關在中國上海的牢獄中躺著,兩人躺著的姿勢一模一樣。這才恍然大悟,命運注定了這對父子,都是完全的孤獨者,無可救藥。正如同小說的描寫:
「孤獨像溫暖的黑暗汁液般再度浸透了他。」
我覺得很迷人的畫面,是男女主角首次約會時,鏡頭在地面拍著被風吹撫的雜草而游移隱沒;以及電影後段,男主角騎著單車將車子靠在路旁椅子旁休息、微風輕撫小草而過的畫面。從預告片可略窺一二:
PS:馬欣寫的影評文字優美、剖析犀利,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