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基隆河舢舨船.花祭二二八圓山先人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在圓山學生屠殺事件遺址舉行獻花祭悼活動

 

 

這學期「殖民地臺灣人物誌暨田野走讀」課程最讓人興奮的走讀活動,就是搭舢舨船遊基隆河,因為是很難得的水路體驗。

 

11月底沒想到河流上的氣溫已然偏低,我是很怕冷的人,幸好帶了足夠禦寒的套頭帽和圍巾,也穿得夠暖,所以這次活動雖然到了傍晚尚未結束,我身體也都可以應付。

 

 

 

前一兩日將當天要口頭報告的題目「圓山貝塚遺址的範圍與保存狀況」,先上網搜集資料,研讀了圓山貝塚的考古、圓山動物園的歷史沿革,編輯整理成約4分鐘的口說稿(本文後詳述)。我也上網研讀了二二八圓山學生屠殺事件(本文後詳述),用水溶性衛生紙來撰寫獻給前人的祭悼詞。

 

 

 

當天下午在捷運劍南路站集合,我提早半小時來到集合點,先到附近吃點東西、採買輕便雨衣、也找了空地練習口說報告內容來順稿,順了一兩回合並將講述時間抓得更準一些。集合之後,瓊華老師很貼心地安排我坐她的便車,老師先去採買白色桔梗花,我與助教、一位壯丁同學搭後座,師丈是法國人,他開車載我們到美堤碼頭,我後知後覺才發現他就是跟著我們一起參訪基隆二二八遺址小旅行與新店安康接待室的同行外國人。

 

我們到了美堤的M Club,上過廁所,並確認寫妥祭悼詞紙條,就各組依序上船,一共有三艘舢舨船跟一艘遊艇,瓊華老師搭的舢舨船是最美的,保持木頭原色。

 

 

 

我跟著第四組同學搭同一條船,我們只有三個人,我準備了A7R2數位相機,期待可以拍到很棒的畫面。但後來悲傷地發現,我這條舢舨船是有棚頂的,而且我先上船,坐的位置原本在棚頂下方,驚覺我的視野整個被擋住,我當機立斷立刻找前一位同學商量互換位置,但是最後我還是面對棚頂而坐,前方視野整個被擋住,船身容易搖晃、我不敢亂移動,身為攝影創作者的我都快哭了,想說我怎麼會這麼倒霉。又發現同組組員還帶了高級底片相機,但她正好坐在棚頂下方,完全沒辦法拍照,比我還慘。不過我後來還是振作起來,天無絕人之路,山不轉就我轉。還是努力喬角度避開障礙物,就拍後方與左右兩側河岸的照片,勉強能用幾張。

 

 

 

 

船夫就坐在我後頭,他人很好,看到我拿著相機猛按快門,他若看到哪個河邊有水鳥或動物或有人釣魚的話,會主動把船靠近河邊,並放慢船速以便讓我拍照。只可惜我想拍的並非水鳥動物XDDDD 只好辜負他的好意。

 

 

 

剛開始乘船點是在大直區,我看到北岸的風景多是高級住宅大廈,美輪美奐,南岸則是松山機場,天際線較為平坦。我們會先看到河濱公園,有人在跑步運動,看到有點高度的水泥牆彩繪河堤,河岸邊有不少雜草,所以其實看到的風景多半是彩繪牆面。有經過一座漂亮曲線造型的大直橋,可惜我坐的位置沒辦法拍到乾淨的畫面。水路沿路主要會因為河堤外的河濱運動公園而有修築維護著,人工化的景色看起來單純一致。

 

 

 

南岸後來進入大佳河濱公園區,就出現市集用的帆布蓬屋頂,以及公園設施。北岸則從忠烈祠的郊山區進入圓山大飯店的腹地。圓山大飯店是一個鮮明的指標,到了此區,河岸就開始越來越多的高架橋,開始遮蔽我們望向天空的視野。

 

 

 

北岸的圓山河濱公園在此突出,將直線的基隆河變成一個大彎。南岸則是圓山抽水站,接著來到中山橋,也就是日治時期的明治橋舊址。過了中山橋是圓山景觀自然公園,也就是早期的圓山動物園與兒童樂園,這裡有殘留廢棄的旋轉木馬裝置,以及小型摩天輪裝置,不過河岸因為長滿很高的雜草,所以風景視野不佳,讓我有點失望。

 

 

 

等過了圓山,中山高速公路的高架天橋,與承德路天橋,將基隆河天空切割佔據,這裡視野很有壓迫感。幸好過了承德路天橋,視野就好多了,北岸有一處比較漂亮的景觀,原來是三腳渡擺渡口,擺了好幾條彩繪美麗的龍舟。可惜船隻距離擺渡口太遠,沒辦法拍到清楚的影像,在此再度為之扼腕。沿途各組依序進行口頭報告,我們這一組是壓軸最後報告,使用手機跟耳機跟LIne,聲音是有點不清楚。

 

 

 

因為時間有點晚了,我們尚未到士林百齡橋就回返,來到圓山遺址處進行祭悼活動。我們把船集中在一塊,將紙張綁在白色桔梗花上,瓊華老師訴說了圓山屠殺事件的故事,並請各組派一人代表朗讀祭悼信的內容,其他人則在內心唸一遍,接著便將花與信投入水中,隨波飄去。十分可惜我的位置仍然無法拍到好的畫面。

 

 

 

 

 

 

等一切結束之後,天也快黑了,船夫於是加快速度、全速前進,將我們送回美堤碼頭,沿路看到傍晚大直區的住宅大樓燈火很是美麗。我們一一上岸之後,瓊華老師幫大家準備了SubWay潛艇堡跟一罐飲料,給我們當作晚餐,真是很窩心。我們到M Club的餐廳一邊用餐,一邊聽研究打造復刻舢舨船的先生向大家簡單介紹舢舨船的知識。河岸邊昏黃燈光掩映,半露天開放座位區很是悠閒,氣氛真的很好。

 

 

 

 

活動結束之後,我走路回捷運劍南路站,沿路順便拍拍照,看到夜間的高爾夫球練習場,還有美麗華摩天輪。我也到裡面逛一逛,買無印良品的東西,然後到超市,看到有買生牛排送免費代客煎牛排,我聞著香味不禁心動,於是也買了一盒請他現煎,沒想到原來已經大排長龍,所以我得等半小時才拿到食物來吃。結果洋蔥太辛辣,不過牛排還不錯。然後再搭乘很遠的捷運,轉車一次,趕末班公車回北藝大,結束一天豐富的行程。

 

整體來說,基隆河岸沒什麼漂亮的風景可拍,幾乎都是無聊的運動河堤風景,而我坐的位置不好,無法拍到河流前進的風景,所以整體來說,攝影上並沒有什麼好收穫。不過搭乘舢舨船的體驗,是有點緊張刺激,因為船身很低,非常容易搖晃,我怕掉到水裡,幾乎都不敢移動身體。

 

 

 

對於搭乘水路河流的遊玩,我推薦可以搭乘台南運河遊玩,傍晚時分上船,可以看到天空慢慢由藍轉黃轉黑的過程。先到海邊魚市場晃一圈,看到許多海鷗覓食,才走運河往西邊行,沿途穿越好幾座橋,兩岸是各種高矮建築與大樓。每座橋墩晚上會開燈,尤其美麗。

 

======================================================


武裝進攻圓山軍械庫事件】

 

 

1947年3月8日晚上,在台北市圓山附近許多青年犧牲的慘案「圓山事件」,充滿了疑點。我沒查到任何死者的相關資料,他們應該都是北投、士林等地方的年輕人,不曉得父母是否有試著找尋他們的遺體而未果?忠義服務隊應該會有這些學生的名單,只是忠義服務隊本來就被指稱是反間諜組織,而且可能就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陷害這群年青學生。當時人心惶惶,局勢混亂,許多人出門就不一定活著回家。屍體若是被丟棄到基隆河或是集體埋到土坑裡,人可能就算是失蹤了。

 

據官方報告稱,8 日夜10時後,台北地區暴徒與北投、士林、松山等郊外之暴徒會合後,襲擊圓山海軍辦事處台北分處,經激戰一小時後被擊退。但民間傳說,此乃警備總部製造的「假戰鬥,真殺人」。隔日3月9日台北市便以此為由,宣布戒嚴。

 

由警總許德輝領導組織的忠義服務隊學生,住在士林、石牌、天母一帶,死前一週還在臺北地區維持治安、駐守在警察所,3月8日晚上在走路回家途中,在圓山運動場及動物園附近,被國民黨政府軍隊集體格殺。當時是戰後國民黨政府海軍接收日本海軍訓練所,拿來當倉庫,駐有一連兵力。這一百多個學生走到中山橋,就被兵拿著槍給攔下來,沒辦法逃,有的學生乾脆跳往基隆河,淹死的無法估算,來不及逃走,當場被打死的學生有五十幾人,棄屍於圓山陸軍倉庫前的廣場。

 

3月9日清晨,聽到警備司令部柯參謀長的廣播:「昨夜有奸匪暴徒數千名武裝進攻圓山倉庫、警備總司令部、長官公署、台灣銀行等機關,實屬不法已極,雖然國軍趕到擊退,但從九日起,台北基隆一律宣佈戒嚴,以便搜緝奸匪暴徒。」政府説暴徒在圓山方向暴動,官方說詞被認為是謊言騙局。這群死去的學生,成為忠義服務隊的代罪羔羊。

 

二二八事件的見證者林木順及廖德雄的證言,是探究「圓山事件」的起點:

 

林木順在其著作《台灣二月革命》中指稱:「(9日)上午10時,警總參謀長柯遠芬引導派來台調查的閩台監察使楊亮功,到圓山陸軍倉庫前面廣場,指著遍倒在廣場上的數百個戰屍說:這些就是昨晚進攻這個倉庫,被國軍擊斃的奸匪暴徒。楊亮功無言。後來楊亮功對他的跟隨人透露:倉庫附近並沒有戰鬥過的跡象,死者都是十八、九歲的中學生,又沒有攜帶武器……這數百名十八、九歲的中學生,就是昨晚在市內各派出所維持治安,而機槍步槍齊響以前,被憲警,林頂立的『行動隊』和許德輝的『忠義服務隊』所拘捕、押到圓山倉庫前面廣場,被『國軍』擊斃的。」

 

廖德雄(忠義服務隊副總隊長):「在3月8日時,仍有延平派出所及民生路的派出所約一百多名學生尚未撤離,直到該晚10時,一百多名住在士林、北投的學生才集合準備回家,我從一名住在士林的當事者(姓蔡)口中得知,他們走到圓山車站、圓山動物園附近時,卻遭到陳儀的軍隊(非剛由大陸來台之軍隊)開槍掃射,當場打死了五十多名學生,其中有的是重傷而死,有幾個學生為射躲避軍隊掃射跳入基隆河而死。」

 

類似「圓山事件」的慘案、冤案、歷史疑點,在二二八事件中不勝枚舉。

 

 

【資料來源】

   黎中光「沉冤待雪的台灣二二八史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評述》三八深夜圓山事件真相

 

======================================================

 

【圓山貝塚遺址的範圍與保存狀況

 

圓山貝塚遺址位於基隆河南岸、台北盆地西邊的圓山緩坡,面積大約有2.7公頃目前是「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它的前身是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也就是兒童樂園,以及圓山動物園。

 

圓山貝塚遺址在史前時代,地形是一座第三紀的砂岩小山丘,早期稱為「圓山仔」,又稱「龍峒山」,海拔高度約36公尺。

 

那在史前時代,臺北盆地是一個鹹水淡水交會的大湖泊,根據推測,在湖水水面稍降時,圓山可能是湖中的其中一座小島,湖水環繞著。那當湖水退去以後,史前人類開始在不同時期進住,早期週遭附近可能有些溼地與小湖泊,不便於居住,所以人群仍大多數住在山丘上,然後到鄰近的湖泊河流來進行漁撈活動。[出處]

 

距今3000多年前至2000多年前的圓山人,會把吃完的貝殼丟棄到同一區形成一大堆,經過長久的地質作用之後便形成了貝塚,成爲如今的考古發掘文化層。西元1897年由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發現後,命名為「圓山貝塚」。後來在兒童育樂中心的「昨日世界」區斜坡上還發現少量陶片。

 

圓山貝塚遺址的遺物分佈,也就是遺址範圍包含整個山頭,盆地中的小山丘及其旁邊的平地,往北到基隆河南岸,往西到玉門街,南至酒泉街,往東至中山北路。由於基隆河、劍潭山與圓山所環繞的美景、還有優勢的地理環境,過往的凱達格蘭人以這區為根據地,發展出大浪泵(Daronpon)部落,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區塊。

 

 

 

有關遺址的保存狀況:圓山貝塚遺址本身只有很小的範圍被指定為古蹟,其餘範圍長期以來因為興建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各項工程施工,而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僅存幾處貝塚以及小部分遺址範圍被保存下來,我查到網路的考古遺址巡查照片,應該是用圍欄圍起來、禁止人們進入。

 

如今在這個「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園區內,除了有圓山貝塚遺址、臺灣神社石燈籠、太古巢舊址等歷史遺跡,還有之前兒童育樂中心保留下來的「昨日世界」園區,有一整排紅色瓦牆、雕樑畫棟的仿古閩式建築群,古色古香,園區腹地大。園區內目前可看到停止運作的2座遊樂設施----摩天輪和旋轉木馬,成為可拍照的裝置景點。兒童育樂中心的「明日世界」舊有的遊樂世界及兒童科學館,已封閉不可進入2020自由時報記者曾報導現況崩壞,牆面遭塗鴉、建築外牆剝落掉漆,有不少垃圾,成為治安死角。

 

 

【番外篇:日治時代以來的圓山遺址歷史】

 

日治初期,圓山遺址是日本軍方的墳墓用地。1896年改為公園用地,1897年建立成為全臺灣第一座都會公園,名為「圓山公園」。

 

根據《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載,圓山動物園最初的創辦人是1位來自日本的馬戲團團長片山竹五郎,他1914年在圓山公園東側開設了一處供民眾觀賞動物的園地。1915年台北廳買下由片山竹五郎的圓山動物園,1916年成立官方經營的動物園,名為「圓山動物園」,園內飼養的動物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大多為台灣本土動物。

 

1938年,臺北廳於圓山公園北側設立了全臺灣最早且唯一的公辦公營兒童樂園,名為「兒童遊園地」,屬於圓山動物園擴建的一部分。1958年更名「中山兒童樂園」並改由私人承租經營,引進的大型機械遊樂設施新穎少見,當時成為台北市民與兒童的熱門休閒場所。

 

1970年再與圓山動物園合併經營,稱為「圓山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1986年臺市立動物園遷址至木柵,遺留的空地變身為兒童樂園新園區,面積增至9.8公頃,1991年更名「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主要由三大區域組成,分別是傳承民俗的「昨日世界」、啟迪新知的「明日世界」、與寓教於樂的「遊樂世界」。

 

由於育樂中心全園區被納入國定圓山考古遺址範圍,且位於河川行水區,所處地理位置受航高、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水利法等諸多限制,因此臺北市政府在2011年將園區遷移至士林區的基隆河新生地,原來的舊址是朝文化園區的方向做規劃。

2009年,為了配合臺北花卉博覽會展館工程,於園區內設有「名人館」、「文化館」與「真相館」。2014年兒童樂園停止營運,歷經5年後,2019年以「圓山自然景觀公園」重新對外開放。

 

 

【資料來源】

l   包沛文2020/04/20圓山考古遺址漫遊 - 淺談圓山小丘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