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台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中,鄭南榕展區復刻了他自焚辦公室的歷史現場場景
這次跟隨永和社大導覽員新雨,深入探訪中正紀念堂這座充滿威權政治意象的場所,我們的行程從自由廣場牌樓開始,走過兩廳院中間的廣場,觀察建築物中殘留哪些威權政治的符號,以及其中對回歸大陸中華文化的政治期望。
接著,繞到中正紀念堂下方的室內空間,我們稍作休息之後,開始參觀「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展覽,展場陳列了很多歷史照片與檔案文獻。在內室的展場中央展櫃,展示了戒嚴時期查禁的出版品,與那些反對蔣介石執政政策、勇於直言的聲浪,這些人常面臨被監控或逮捕的命運。
其中,有一塊標題為「避壽求言」與「祝壽專號」的展示板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提到:「政府治台初期,就有蔣中正主席的祝壽活動,來台之後,祝壽活動更為熱烈。1956年10月蔣中正總統府函知各機關,不得發起祝壽活動,公開徵求意見,以作更有意義的生日紀念。雷震主導的《自由中國》雜誌響應號召,推出祝壽專號,刊載16篇文章向蔣介石提出民主改革的訴求。結果,建言非但沒有被採納,還觸怒當局,發動黨政軍媒體對《自由中國》進行圍剿。」
讀到此段,我不禁覺得諷刺又好笑。蔣介石真的就跟古代皇帝一般難以伺候,表面上開明,實際上卻毫無度量,甚至顯得反復無常。這公開徵求的訊息看起來真是個陷阱。這種專制獨裁政權實在很可怕,讓人步步維艱、動輒得咎。另外,民國57年柏楊在《中華日報》家庭版翻譯大力水手漫畫,被認為是影射蔣介石父子,後來遭判處徒刑。此類一言堂的政權,將老百姓的言論擴大解釋,言語稍有偏差,便有可能招致牢獄之罪。
隨後,我們參觀裡頭另一個展覽「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台灣言論自由之路」。這個展覽策劃得相當用心,內容詳實清楚又完整。分成六個展區:
1. 言論箝制體制的形成
2. 1945~1949 台灣媒體浩劫與四六事件
3. 1950年代 自由中國與不分省籍的奮戰
4. 1960年代 言論窒息下無畏的身影
5. 1970~1980年代 黨外集體行動的挫折與突圍
6. 1990最後一哩路的犧牲與衝撞。
展覽緣起令人沈思:
現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民主,絕非憑空而來。
台灣的自由之路,是歷經好幾世代,不分省籍族群的民主鬥士,
不計生死,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
強力且密集地衝撞、對抗威權體制,
最後才建構出我們現在的「日常」。
第一展區【言論箝制體制的形成】
展覽也讓我了解「二條一」是什麼:凡違反《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者處以死刑。1949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是政府制定的特別刑法之一,強化觸犯《刑法》內亂及外患罪的罰則,包括二條一,還有第6條散播謠言或傳播不實消息,第7條以文字、圖畫、演說為有利叛徒之宣傳者,也是箝制人民言論自由的重要來源。而違反本法的案件一律移送軍法審判。
以下把展覽的一些重點筆記如下:
四六事件是國民黨政府對大學強力鎮壓的行為,是白色恐怖初期具代表性的校園政治案件,台大與師大學生被捕。楊逵是用台灣文學創作實踐社會運動理念的典範,他以文學抗日,是台灣進軍日本文壇的第一人。在二二八事件,楊逵夫妻被捕,幸而逃過一命。楊逵因為在《大公報》刊登「和平宣言」被捕,被關到綠島監獄,當時雖然尚未發布戒嚴令,他仍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楊逵即使身陷囹圄,仍繼續寫作,發表小說。
因為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國民黨政權,他們對言論的箝制日漸明顯,陸續查禁各種報刊雜誌。看到此處,想到2024年中國大陸也開始查禁獨立出版社,聽說有主理人突然被抓關起來,至今下落不明,連家人也不得曉。這件事情實在讓人感到很可怕。中國大陸開始越來越箝制言論自由跟思想了。
雷震《自由中國》案在這個展覽中有完整介紹,原來雷震後來被判處十年徒刑,《自由中國》被迫停刊,1960年代也開始進入言論窒息時期,甚至還有「黨禁」。諷刺的是,雷震一開始創辦《自由中國》,宣揚民主憲政,爭取國際支持時,當時已下野的蔣介石還認同與支持他。沒想到後來韓戰爆發,美國支持蔣介石,他反而走向強人政治,跟雷震關係變成對立。看到這裡,還真是感慨政治就是這麼多變與無情。誰的主張對自己有利,就支持誰,都是暫時的,沒有永久的友好關係。柏楊案在此展覽中也有更多介紹,他1968年因為「大力水手事件」被逮捕,後來判處12年徒刑。
雷震《自由中國》案
展覽有展出台大教授彭明敏喬裝逃亡海外的穿著造型,以及假護照的圖片。看了覺得十分有趣,彷彿是電影畫面。
當時國民黨政府不承認有政治犯這個事實,政治犯若想獲救,大概只能透過海外的救援,例如保外就醫,像景美看守所的醫務室外役陳中統,秘密抄錄政治犯名單,輾轉送日本以解救他們,是一項義舉。
海內外援救政治犯的展版
美麗島事件在1979年爆發,美國關注,國民黨迫於壓力舉辦公審,因為國內外聲援黨外人士聲浪不斷,媒體大規模報導軍法大審內容,黃信介、施明德等被告在法庭陳述追求自由民主的主張,讓國人對於反對派改革言論有了認識,也就是所謂的民智大開。
美麗島事件與軍法大審
黨外雜誌戰國時代
1977年許信良參選的桃園縣長選舉,開票當天,中壢國小投票所發生選舉舞弊嫌疑爭議,引起抗議群眾包圍中壢分局,爆發衝突,稱為「中壢事件」。我是中壢人,記得爸爸好像說過,他有跑去中壢事件的現場看熱鬧,當時我四歲。美麗島事件後,國民黨當局製造了「陳文成命案」與「江南案」。1986年民進黨成立,是台灣改革的重要契機,也是言論自由突破的一大關鍵。
陳文成原本任教在美國的大學,曾捐款給美麗島雜誌社,來台灣時被警總約談,後來就死在台大圖書館旁。此命案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影響台灣政治改革發展。台大2021年民間捐款成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
1984年旅美作家江南,在舊金山家中車庫被竹聯幫黑道暗殺而亡故,也就是牽動台美關係的江南案,使得情治單位高層-國防部情報局長汪希苓中將、副局長胡儀敏等人,被逮捕關押在景美看守所外的特區。我們去景美人權博物館時,瓊華老師特地帶我們走去此特區參觀,並解說江南案事件對台灣的重要性。江南案主犯陳啟禮幸好聰明地留下保命錄音帶,在台灣被捕後,託人在美國公佈轉交給聯邦調查局。
陳文成事件與江南案的展版
當時,蔣孝武時任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被指涉為主謀,因此外調。蔣經國迫於壓力,隔年表示:下任總統不考慮由蔣氏家族人士擔任。我想,蔣經國的情報工作做得太過火了,踩踏到美國的雷,所以居然影響到蔣家自己的政權,這應該是蔣經國始料未及的吧!相信他當時一定很後悔。不過這事件也表示,美國這強權國家對台灣總統是否支持表態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1980年代黨外雜誌刊物大幅增加,進入戰國時代,成為黨外運動的特色。1987年《台灣教會公報》因為刊登二二八事件,被政府強制查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不滿,首次發動牧師上街抗議,為了平息此事,台南市長出面道歉,此事件是解嚴前夕台灣成功爭取言論自由的例證。
後來,我們走到鄭南榕展區時,看到一大片抗爭歷史照片的拼貼牆、一件焦黑的雕塑,以及一間燒毀的辦公室。原來是紀念鄭南榕為台灣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的展示特區。
鄭南榕展區的拼貼照片牆
鄭南榕展區
這件青銅雕塑作品是義大利藝術家艾倫德梅茲(Aron Demetz)所創作的「燃燒」系列作之一《決定論》,他將雕塑品放在雪地裡,淋上油點火燃燒碳化表層,燒得烏黑透亮,露出木材原色,這作品顯出焚而不毀,很能追念鄭南榕為台灣殉道的精神。
義大利藝術家Aron Demetz創作的「燃燒」系列作《決定論》
李魁賢為此作了一首台語詩《焚身》:
你決心焚燒家己
照光社會黑暗
恰如劈裂的身軀
實在是青銅永久之體
你甘願放悚形相
予靈昇華
魂魄超越時空
變成傳說
保衛本土的基礎
變成神話
鎮國安民的神格
變成歷史
台灣輝煌的尊嚴
展覽最後還提醒觀眾要注意「假新聞」,網路上橫流的假新聞曾經奪走了一位台灣外交官的性命,實在很誇張。事件起因於侵襲日本關西的「燕子颱風」因油輪撞上機場聯絡橋樑,橋樑損毀造成許多外籍旅客受困大阪關西機場。駐日外交單位對台灣旅客滯留機場的後續處理,台灣社會(傳媒、政界、網路)為「中國派巴士進入關西機場接送旅客」假消息所蠱惑,給予極大的責難,導致駐日本辦事處蘇啟誠處長在住處上吊自殺。在他輕生後隔天,此事才被證實為假新聞,接駁巴士為關西機場安排,並非網傳的中國政府。蘇啟誠若非對工作義務極度內疚,是負責任的外交官,又怎麼會輕生?
「自由民主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政府制訂了每年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紀念台灣追求言論自由的歷程。我感到這個展覽策劃得很用心,所以也推薦給大家可以去參觀看看。觀眾可以很快掌握到,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是如何走到今天,威權政府是如何一步一步箝制言論自由,對照目前中國大陸的現況,更讓人深感警惕。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前輩們為追求言論自由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令人感佩,而鄭南榕做為外省人與台灣人混血第二代,他勇於挺身而出、對抗國民黨政府,最終以身殉道的偉大精神,更是讓人震撼與感動。
註:
《NHK特集》失控的假新聞 駐日外交官輕生給我們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