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火與土共舞~陶藝聯展」心得


2009年04月09日 星期四


 

趁著午休時刻,邀了彥文兩人出征去,跑到竹北King空間,

參觀「火與土共舞~Rimas、游曉昊、陳雅萍、黃玉英陶藝聯展」。

 

以前沒來過這個私人畫廊,

房子外觀與一樓入口完全看不出這裡會有高級精緻的畫廊空間,

但走到畫廊裡頭,牆面、天花板、傢俱與展台都一片黑漆,

只有地面磁磚與廁所內部保留白色,

黑白對應的空間顯得有些高貴神秘,很是特別。

 

原本想先看展覽再吃飯,

但聽到還在香山家裡的婉禎想跟我約見面,

所以我就刻意先吃飯再去看展,這樣就可以和她見到面~~

沒想到我的如意算盤正好打的跟婉禎相反,

結果兩邊反而沒湊在一起吃飯,真是可惜...

 

話說回來,剛踏入King空間時,尚處於人初入陌生環境時的緊張狀態,

想說隨便看看、跟婉禎打過招呼就走人了,

沒想到婉禎正等著我們一起去吃飯,

我覺得對她真是抱歉,於是她先去吃飯,我跟彥文慢慢逛,

盈潔非常熱心地幫我們解說作品,

她很仔細地講解陶燒技術與作品的特性,講得十分精采,

尤其講到「柴燒」與「電燒」的差異,更是讓我上了一堂課。

(想到自己多半沒花多少力氣在研究一手製作的展覽上,實在汗顏慚愧...)

 

她們是與陶藝後援會合辦這次展覽,

雖名之為四人陶藝聯展,但展出的作品數量比例並不平均,

主要是游曉昊的作品佔了大多數,

其次是黃玉英,再次之是陳雅萍的茶壺組,

只有三件是立陶宛裔美籍的Rimas VisGirda。

 

游曉昊的作品最棒,所以這展覽增加了許多可看性,

觀眾可以慢慢浸潤在游曉昊的細砂、釉色與冰裂紋的變化之中,

我感到他的陶藝作品竟可與唐宋古瓷相競爭而不遜色。

游的陶罐作品造型雖簡單樸拙,

其表面肌理卻有色澤深淺的豐富變化,觀之引人入勝。

(婉禎的文字簡介指出這種器形是維持傳統器皿的形制,端正、對稱且工整)

 

 

 

 

 

游曉昊還有幾件陶板作品,有些骨頭魚的圖案,有的是山水景色,

色澤也是以土色、墨色為主,線條圖案斑駁,

看來很像故宮裡頭掛著、經數百年光陰磨損褪色的古代畫作,別有一番味道。

 

聽盈潔說游年輕時竟是體育健將,

退休後才開始研究陶藝,真是讓我吃了一驚,

看到這麼沉靜內斂的作品,

竟然是由體能技藝高超的人來成就的,真不可思議。

但盈潔強調說,陶藝確實是需要體能強健的人來從事,所以女性創作者較為少見。

 

黃玉英的作品主要是海洋系列,

以裝飾性線條交錯組成各式圖案色塊,

而各色塊平塗敷上不同色彩,也有金色、銀色,

作品造型多變,色調與線條表現愉悅、輕快、活潑。

(盈潔又教了一點:金水的發明取代了金箔,使得金色更加容易著色於陶土上。)

 

 

 

 

 

陳雅萍的茶壺組,纖巧玲瓏,

喜歡在壺柄與壺嘴或局部上亮釉來做出層次的變化,

並會添加白色小圓珠或小圖案如鹿群在壺上,顯得稚趣可愛。

 

 

 

 

 

Rimas的兩件《美國英雄系列》,都是使用白灰色的陶土製作,

上方都有一個拉長禿頭的男性人頭,眼睛空洞,表情木訥,

頭下的四方形象徵身體,

根據盈潔的說明,作者是使用一種熔點與陶土不同的小石子,

等燒到某個溫度時,就會造成陶土的裂痕,

作者用這種方式巧妙塑造出英雄傷痕累累的身體。

 

Rimas還有一件《戰爭系列》,

金色十字架在骷髏頭上,成為容器的蓋子,

橢圓造型的骷髏頭看來並不可怖,反而帶著點黑色幽默的詼諧。

盈潔開玩笑說,這件作品還可當作骨灰罈,

只可惜骨灰在陶土罐中的保存持久性大概不佳。

 

 

 

 

 

作品欣賞完畢以後,大家就坐在服務台喝喝茶隨意聊聊,

婉禎說了謝里法與她成為師徒關係的一些笑話,

又提到一些藝術界人士自行改名的狀況,

也談到劉國松喊出「先求異,再求好」口號後引起的爭議與影響,

言談甚是有趣,後來才依依不捨回去上班。

 

 

PS:以上圖片取自King空間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