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幽暗微光三觸


2010年05月25日 星期二


老友惠瑜嫁作法官夫人後,小倆口搬到山明水秀的花蓮,

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

她先生雖無心升遷,仍相當認真審理地方大小事,時常加班,

惠瑜則在東華大學兼教攝影創作方面的藝術通識課程。(花蓮學生真是有福氣啊~)

因為有不少曾上過惠瑜課的交大學生受她影響而開啟對藝術設計方面的熱情,

我常自詡以她為榜樣努力備課,希望自己也可以點燃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惠瑜住花蓮時仍持續以相機記錄生活周遭的景象,

最近在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發表了攝影個展,

名為「時間的隱喻~司法新村之夜」。

 

 

 

 

我和小莉、Yilang、Vic一同去她展覽開幕捧場,

幾個人先約N.Y. Pizza Kitchen吃頓台北人流行的早午餐,

再閒晃到新光三越百貨逛逛吹冷氣,最後再走到新樂園。

 

展場入口第一幅夜景作品即為閃耀著精靈般五彩星芒的奇幻路樹,

對照旁邊人家透出昏黃燈影的玻璃窗,

這個陳舊的、平凡的、不起眼的眷村宿舍---花蓮司法新村,

旋即被創作者幻化成一座鮮為人知的暗夜樂園,

並以光影雕琢成一幅又一幅虛實相掩、魔幻荒涼的舞台式街景。

 

透過影像導引,我們窺看到的,是毫無特色的巷弄街景、路邊角落,

是某些掃把畚箕、電線杆、消防栓、廢棄物品、破舊椅子的堆積棲息之所,

牆上的裂痕青苔、斑駁剝落的水泥、交錯爬行的電線,撇尿閃躲的野狗

在雜草叢生的圍牆下緣,在行道樹底下的狹窄灰色地帶,

它們沒有具體的面貌,也沒有被賦予正當的功能,

僅某幾處樹蔭下被附近老人擺上幾把椅子閒坐納涼用。

夜色中的無人椅彷彿遭受主角遺棄,街景舞台上演著缺席的劇碼,蕭然而慘綠。

 

---

 

我對事物在幽暗微光中呈現的樣貌頗感興趣,

去年底在TAIPEI PHOTO 2009攝影博覽會拿了兩張王董碩的攝影明信片,

回家後越發覺得耐看,於是貼在案頭供賞玩。

王董碩的這兩件作品均是處於一片黯淡幽光中的室內風景,

書房佈置的簡單景象,卻流洩出靜謐沉思的生活仰息痕跡,意境悠長,引人低迴。

 

 

 

 

 

 

 

 

 

今天去清大藝中參加曾御欽展開幕,

毛牛這次一口氣把《熱黑》的21組燈箱全部搬到清大,

因為展場夠大,可以全部擺在同一大間暗室中,放在地板上,橫七豎八,高度相當低,

他希望觀眾可以坐在地上,慢慢觀看他的影像,

這樣的擺法讓我聯想到澤拓的《盒子》錄像作品,備感親切。

 

 

 

 

毛牛娓娓介紹每一組燈箱背後發生的拍攝故事,

是他在紐約駐村時創作的作品,找了二三十個不同種族的家庭來拍攝他們的孩子與房間。

他詳盡描述這些紐約家庭的環境與佈置、對小孩的教養、對他這個華人創作者的態度、拍攝的艱辛等等,

分享紐約家長對外來他者(尤其面對著國家不明的東方面孔)介入並取鏡小孩生活空間的各式反應。

我很好奇台灣家長若碰到提出相同要求的創作者,不知是否會出現異於紐約人的反應...

 

燈箱都是毛牛與曾爸爸一同釘作而成,簡單復古,

每組燈箱有三張圖片,

左邊一張是小孩躲在某個角落如床底、衣櫥中的景象,

中間那張是小孩的近距離特寫,

右邊一張是小孩看出去的世界,毛牛是將相機交給這些小孩給他們拍的。

最後再以照片為底稿重新描繪上色,把玩具適度添加入畫面中,並細心營造光影變化。

乍看是無法辨識其內的影像,整體氛圍也晦暗不明,明度與彩度皆低,色光偏紅,

畫面因為是手繪而產生插畫般氤氳虛幻的質感,難以辨識畫面帶給人的感受,

不知為何作者不直接使用照片,而要經過這樣一層的轉化處理。

 

 

 

 

總而言之,「幽暗微光」是我最近所碰觸藝術創作的共通主題,

也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或許我該來延伸研究姚瑞中的同系列作品:p

或是熄燈睜大眼睛來觀看這世界。

 

 

 

PS:

1. 展出作品照片可連上惠瑜的個人網站欣賞。

2. 王董碩的作品圖片取自科元藝術中心Blog

3. 曾御欽的作品圖片取自毛牛作品Flickr珍藏集(原連結已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