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台北當代館「無中生有」書法|符號|空間


2009年06月07日 星期日


 

來當代館參觀時原本沒抱什麼期望

想說晃一圈就可以離開

沒想到竟有意外的驚喜

 

【無中生有】這個展覽是書法家董陽孜與多位建築師跨領域合作

每位建築師認領一個空間來表現董陽孜所寫的各種「無」字

 

 

 

 

2F胡德如認領的那間展間,

搭建了一座樹林圍繞其中的小屋,

地面是土、蛇木、葉子堆出的仿真土

還有一彎小池塘,裡頭有真魚游著

小屋裡面可以拿手工紙來拓印一個「無」字

是董陽孜書寫「無言而心悅」五字篆書裡,摘出的「無」字

觀眾可以任選玩陽刻與陰刻,印出來的書法字很美、很有味道

 

 

 

 

有一間是董陽孜書寫「無殊」二字

書寫過程產生好幾張墨寶

黃永洪覺得很有趣,所以把全部九幅墨寶陳列在同一間房間

並標出號碼,要考考觀眾,

看觀眾認為哪一件墨寶才是董陽孜心目中最終的成品結果

 

挑選的方式也很有創意,模擬落款,

必須使用印鑑貼紙貼在作品旁的透明壓克力板上,

猜對的觀眾,就有機會獲得有董陽孜簽名的無殊作品海報。

可惜我參觀的時候,印鑑貼紙還沒作好,所以這遊戲無法參加,

不過我已經暗自挑選了4號,看看結果揭曉時是否有猜對?ㄎㄎ

 

陳瑞憲在2F大廳塑造了一個暗黑的空間〈私塾-習〉

有一座奇怪的山,豎立在一座超大墨池旁,有點像金字塔的山

打光氛圍塑造得非常棒

讓觀者可以在墨池彼岸,拿毛筆自由揮毫

 

其實我本來不曉得那是墨池,

我提筆寫了幾劃,發現墨汁乾了,詢問身旁的陌生人觀眾,

她說眼前整片都是墨汁,可任憑你蘸墨

我才嚇了一跳

 

我很喜歡這裡的氣氛

頭一次產生想寫書法的感覺。

我提筆寫了一個「無」字,把尾巴拉長,感覺有像董陽孜的字,不禁暗自得意....

 

 

 

 

 

根據陳瑞憲自述,他想創造一個私塾/自學的空間,

展場設計的靈感取自書聖王羲之與他兒子王獻之的故事:

王獻之一直想超越父親的書法,他努力勤練書法,

練了五年之後,王獻之很得意自己努力的成果,

他拿了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過目,

王羲之看了沒說什麼,只在兒子寫的「大」字下方加上一個點。

後來王獻之把這些書法拿去給母親看,

母親看完所有的字,指著那個點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真是一個很神的故事啊!

 

展場2F最後一間是董陽孜的巨幅書法作品《九無一有》

大約有六、七塊作品,一塊一塊豎立著,很有氣勢,(董陽孜的書法還是放大好看!)

用大筆觸揮灑的草書,用各種字體書寫「無間」「無我」等字(呃....其他字我還真辨識不出來....)

其中我最愛的是「無間」「無盡」「無事」三帖,

書法造型與內容字義相輔相成,更有感觸體會。

 

 

 

 

在MOCA Studio有兩件【遇見台灣‧詩人一百】展的互動裝置作品---

《三重奏1號》與《三重奏2號》,兩件都很不錯,

是旅法藝術家何桂育與法國數位藝術家Patrice Mugnier,

加上聲音創作藝術家Raphaël Isdant共同設計創作的。

 

我很喜歡《三重奏1號》,在這一展間也欣賞了好幾首詩。

牆面背景照片是台北市區高架橋的一景,但在不同的時間拍攝,

畫面被切割成一直條一直條的直式行列

每一直條可出現一行詩句

從左到右,整面牆可出現完整的詩句

但隨著觀眾腳踏感應區,會改變為不同人的詩句,

也會有叮叮咚咚的好聽樂音出現。

背景變化豐富,視覺與聽覺搭配起來都很有美感,

是難得一見、成功的數位互動作品。

 

 

 

 

 

 

==============================

[後記]

 

因為念念不忘陳瑞憲的墨池,

所以第二個禮拜趁著週六早上親子日的免費優惠,

帶著偉偉與婷再度來到當代館,

讓他倆有機會體驗一下墨池臨書的感受。

 

偉偉在墨池旁寫了一陣子,剛開始氣氛蠻好的,

可惜有不少導覽員走來走去,觀眾又越來越多,

而且竟然出現了蚊子叮咬,偉偉因為搔癢難耐,

於是他留下「黑血蚊」三字墨寶,以示憤慨。

 

 

 

 

第二次來訪才發現,

這件作品是要讓觀眾臨摹金剛經文,並非是隨意亂亂寫,

所以空白宣紙下方墊著金剛經文讓人可抄摹。

婷寫書法寫得很高興,她特別愛臨摹,寫到不想離開。

所以我們回家後,還去書局買了英士小楷筆,

並拿出二南堂法帖書給她自個兒練著玩。

 

這次很開心地拿到了印鑑貼紙,

偉偉跟婷不約而同都選了董陽孜的無殊4號,

我們興奮地把貼紙貼上壓克力板上,但竟然忘記把貼紙券丟到抽獎箱,

所以還是無緣得到董陽孜的書法海報,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