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國美館「講、述」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


2009年06月20日 星期六


 

這次國美館的【講‧述】展,

雖然文宣上打的是館長薛保瑕策的展,

但展品看了並沒給我什麼驚喜感,

看完也沒留下什麼印象,少了回味無窮的感覺。

(策展人其實很用心地把作者的作品風格做了約100字的說明牌,貼在畫作旁)

 

不曉得是因為我前一晚沒睡飽的關係,

或是因為作品都過度理性的關係,

較少有乍看就讓人喜歡感動的作品。

 

回家後看看摺頁簡介,

先把台灣一些較有趣的作品列舉出來:

 

吳鼎武(瓦歷斯‧拉拜)的隱形計畫『生活中的影子族』

這是可以玩耍的作品,

作者把老照片中原住民的身影用影像處理手法消去,

觀者在作品前面的不同位置處,會看到這些身影時而出現、時而隱沒

 

袁旃的《太初》等兩件絹彩作品

透出一點設色妍麗的東洋味,東方山水裡似乎穿插著一些當代的流行符號

 

洪天宇的《廬山》等作品

與呈現在同一展間的大陸藝術家徐曉燕《移動的風景系列》

主題相類似,但洪天宇的作品讓人回味較多,

用減法空白留出都市文明發展後被砍掉的樹林草地,

白與綠的明顯對比,令人不由對這些失去的綠意心生惋惜。

反觀徐曉燕的作品明顯使用怪手圖案來挖掉原本的風景,

少了對比隱喻的轉折,層次沒那麼高,

內心暗喜這次展出的台灣藝術作品比大陸的好。

 

 

 

袁旃的《太初》等兩件絹彩作品

透出一點設色妍麗的東洋味,東方山水裡似乎穿插著一些當代的流行符號

 

洪天宇的《廬山》等作品

與呈現在同一展間的大陸藝術家徐曉燕《移動的風景系列》

主題相類似,但洪天宇的作品讓人回味較多,

用減法空白留出都市文明發展後被砍掉的樹林草地,

白與綠的明顯對比,令人不由對這些失去的綠意心生惋惜。

反觀徐曉燕的作品明顯使用怪手圖案來挖掉原本的風景,

少了對比隱喻的轉折,層次沒那麼高,

內心暗喜這次展出的台灣藝術作品比大陸的好。

 

其他像王俊傑、吳天章、郭維國、周育正、范揚宗等人的作品,

因為常常看到,但色調多清冷詭異,我較不喜,所以在此不多介紹。

 

大陸的參展作品我也挑出喜歡的介紹如下:

 

楊千《碎紙繪畫系列》展出三件,

把三本書用碎紙機切碎,紙屑均勻地鋪疊黏貼成一件平面作品,

旁邊還放著原書的樣品

其中一件作品的原書還是楊千自己的畫冊,很有趣。

 

海波《北方-2007-1》彩色照片,寬有3米8,

把大陸北方一望無際的遼闊、天蒼蒼地茫茫的色調,

畫面中一人踽踽獨行的孤寂感表現得很好

 

 

 

 

閆博《愔系列》作品,以白色底、簡單有意味的線條取勝

近看只欣賞到色塊造型之美,但這並非純粹的抽象畫,

遠看這些線條是可辨識的圖案。

 

馬堡中12米寬的巨幅油畫作品《花開花落2008.1-8》

在2008上海雙年展與巴塞隆納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過,

作品的色調與極佳的寫實處理技巧,

一群群穿著筆挺西裝的男人,如同以剪報貼上,

讓人分辨不出這是攝影還是繪畫

但整體的處理很有大都會的現代感、速度感

 

 

 

 

這次展出的大陸藝術家中,羅中立是最有名的,目前是四川美院院長,

他的油畫大作《父親》不知曾激勵、感動過多少愛畫之人,

但這次展出的《巴山夜語》系列油畫作品則普普,

有點像版畫,色調較為媚俗,令我非常失望。

 

李天元的《世界的皮膚》系列攝影作品

每個人都有一張實體肖像與一張如同鏡射影子的影像,

但背景一片闇黑,靜射影子彷彿從幽暗處冷冷凝視觀者

畫面質感處理得非常乾淨漂亮,

拍的人似乎都是大陸藝文界有名的人士。

這作品有點意思,但是感覺這種並置的手法還不夠高竿。

 

 

 

 

這次的錄像作品,老實說,都不怎麼吸引人,

尤其大陸的錄像作品,感覺才剛開始發展,不太成熟。

 

在國美館大廳以及戶外廣場到處,都有奔牛節的各式moo牛

幸好這些moo牛可以給遊客自由拍照,

我開心地幫婷猛拍....

 

這是國美館大門入口處附近的藍牛

 

 

 

 

這是紅牛

 

 

 

這是花花牛

 

 

 

這是黑牛

 

 

 

 

 

館內大廳也放著一件盧明德的《花間迷走-11》

一顆巨蛋下放了一群奔走的乳牛

不知是奔牛節的作品還是講述展的作品....

蛋給人的感受雖然是輕巧薄而易碎,

但此處放大成巨蛋,好似快要壓扁下方的牛群

不曉得藝術家想表達什麼?

 

 

PS:以上部分圖片取自台中國立美術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