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龍號稱「台灣第一廣告設計人」,同時又是台灣著名的前輩畫家,身跨藝術與設計兩大領域,是個熱愛鄉土、篳路藍縷的播種者,對台灣工藝發展影響深遠。他不畏艱難,勇於嘗試的精神,更令有志於設計美學的後人心嚮往之。
(圖片來源)
甫於86年9月以95歲高齡過世的前輩畫家顏水龍,個性內向,不與人爭,是個多才多藝、思考獨特的藝術家。在應用美術的領域中,他的創作包括繪畫、工藝、廣告設計、馬賽克壁畫製作等,在第一代前輩畫家中相當特殊。雖然有人認為他過於熱中推廣工藝,會阻礙他的繪畫創作,但從歷年來的作品證明,工藝等製作並無成為負面影響,甚至可以說,工藝之美豐富了他的美感經驗,滋潤他的創作,成為其獨特風格的因素之一。
顏水龍1903年生於台南,一個偏僻貧窮的農村,由於雙親早逝,在國小畢業時,相依為命的姊姊出嫁後,便過著孤獨的生活。他省吃儉用,努力求學,為了求得更多的繪畫知識,東渡到日本唸書。中途有一次返台求職不成,再進東京藝大深造長達8年之久。因此,藤島武二和岡田三郎助兩位指導老師,影響他一生良多。畢業後繼續負笈巴黎法國當代藝術學院研修,期間作品獲台展特選。
顏水龍與藤島武二
顏水龍有一幅畫一位山地姑娘的側面半身像,叫做《盛裝的山地姑娘》(1978),畫中女孩純樸健康,有著自然毫不矯作的氣質,雖然看起來並非浪漫典雅,筆法也非細膩唯美式,但畫面自有一股堅定強韌的生命力流露出來。
(左圖-顏水龍《盛妝的山地少女》油畫,12F,1978|右圖-藤島武二《芳蕙》油畫,1926)(圖片來源)
這幅畫比較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是因為此幅與他老師藤島武二的一幅畫作《芳蕙》(1926)有著極相似的構圖,但其實兩幅畫的風格氣韻是南轅北轍,是完全獨立的精神。藤島武二的畫古典而細緻,畫中女孩手中還拈著一朵白花,高雅的氣質絲絲入扣。我個人相當喜歡《芳蕙》這幅畫,也愛看多幅畫作相較之下的細微差異,對顏水龍的繪畫雖然並非最愛,但也有著相當的尊重。
顏水龍與色彩
顏水龍曾經對色彩處理下過一番苦工夫,而他所學本來也大多是沿襲印象派追求光影的繪畫技法,他利用色彩傳達情感的能力,一點兒也不含蓄,往往大膽去開發原色的潛力,這一點也使對色感敏銳的我來說,多了一分敬佩。
(顏水龍《船》,油畫,63.5x90.3cm,1977 ©國立臺灣美術館)
記得第一次看顏水龍的畫冊時,被傳記裡頭描述他學色彩技法的一段經歷嚇了一跳,因為當時我正在學色彩學,特別緊張,趕緊跑去問我的畫室老師,問他是否真的會有人為了學一種顏色的使用,而在國外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嗎?老師回答我說,每個人資質都不同,而且學畫的年齡與審美層次都不一樣,當然這是很有可能的事。
我把當時看的那段敘述摘錄如下:
「…那時候,梵鄧肯正值五十多歲,是畫風最成熟的時期。他的白、灰色、桃色表現的極好,青、綠、紫纖細的色彩感覺,及粗獷而又優美的筆觸,也相當令人欣賞。其中,尤其是白色,讓顏水龍在法國整整研究了三年,從他1933年(昭和8年)在第七屆台展,以人物畫《白衣》獲得特選,可看出對白色的運用,他真正有了心得。他曾自信地說,在油畫中使用白色的效果方面,他已學到了精髓,梵鄧肯老師傳授給他的各種繪畫技法,已能自然地溶在畫中了。」
(以上摘錄自〈家庭美術館:蘭嶼‧裝飾‧顏水龍〉一書)
顏水龍與廣告
他的廣告作品特色是:
1. 文案與圖畫一致,有雙乘效果
2. 文案俏皮、挖苦,令人莞爾失笑
3. 圖案簡潔乾脆,容易看圖會意
4. 整體編排清爽醒目,空間留白適當
空間的「留白」在廣告設計中,是很重要的觀念!
茲摘錄一段顏老先生的回憶自述如下:
「我進入壽屋初期(1932年),壽毛加公司之廣告部長片岡敏郎先生,常與我共進午餐,餐後一起喝咖啡。有一次他問我對葡萄酒的廣告設計工作,是否還適應,我回答說不太習慣,他便要求我加入壽毛加的工作,我不敢接受,因為當時他們所用的人….都是日本很有名的廣告設計家,又是漫畫家。我是從事油畫的,所以不敢提供意見與作品。
此時,片岡先生很客氣的對我說:不要客氣,外行人也有外行人的特色,但說無妨。當時,我為咖啡強烈的味道,與對設計這方面的專業理念所驅使,稍微緊張的講出自己的見解----覺得每天我們所看的報紙版面,都是非常的複雜,在這樣的空間中,要放入廣告圖案時,務必要留空白,並在空白部份內,以簡單的線條畫上一點圖案,再配合幾句文章,壽毛加主題文字,應以繼續不變的字體,來引觀者的注意。
當我講完這番話後,片岡先生兩手拖於胸前,什麼也沒有說,就是這樣,經過一段時日,有天片岡先生便要求我畫十幾張稿子給他,當時我便運用在法國常用的速寫法,以鋼筆畫出漫畫,然後再經過他們的文章意義成型,從此就入這個迷人的廣告界。」
從這段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顏水龍在平面設計概念尚未普及的當時,就已建立自己一套獨特且卓越的見解,對設計而言,具備了相當的敏銳度。他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將主導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原則給點出,連對CIS的理念也提出了概念的雛形。
(圖片來源)
我把他寫的一些有趣的廣告文案列出如下:(這該不會是顏氏幽默吧?XD)
1)
聽說她對他極為不齒,打聽之後才知道,
原來他從來沒使用過壽毛加刷牙。
2)
在這個充滿謊言的世界裡……,
多麼難得還有正直的壽毛加。
3)
要修公共道德還不如先修口德,
要閉上臭口,還不如先開一盒壽毛加。
4)
很抱歉,壽毛加一直伴我長大,
我不知道牙齒黑是怎麼一回事。
5)
那個齒垢?由我來對付好了。
四天之後在老地方---鏡子前見面,
等我的好消息。
(圖片來源:顏水龍,壽毛加牙粉廣告設計,1933-1940)
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詼諧風趣的一面,這種簡潔幽默的語句,就連目前美國廣告的文案設計,也仍流行此種手法。
顏水龍與蘭嶼
在劉文三的「顏水龍為台灣畫像」文章中曾經提到,在台灣前輩西畫家中,高齡的顏水龍具有最完整的油畫學習過程,在油畫創作領域也有傑出的成就表現;他對美術的忠誠之愛,忠實地延伸到台灣的地方人文,最重要的是,對台灣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如何提高美的視覺享受.而賴傳鑑在〈少女.蘭嶼.鄉土情〉也說過,顏水龍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盛裝的山地少女系列,及蘭嶼系列,而這類題材也最能表達出,他對山地的憧憬與情懷,以及對山地原住民手工藝的關愛;其繪畫的獨特構成與表現,仍是他誠實於自我的自然流露。
(圖片來源:顏水龍《雅美族的小孩》油畫,65.5x80cm,1982)
顏水龍對台灣文化的關懷程度,明顯可見,像原住民文化、民間鄉土建築與台灣的山水風景等。他為了讓台灣更美麗,毅然降低畫家的身分,獻身於長期的設計工作,約有11年。當時的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以為,身為藝術家的一份子,是非常不屑於從事廣告設計工作的,認為那是畫匠之流。然而顏水龍他敢於說出真心話:「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孩子,真不甘心看著台灣文化逐日消失啊!」
在許多像國外借大師級藝術品,所展出的主題與畫中景物,雖然每每使我們大開眼界,甚至對西方的社會文化與風俗民情有更深刻的認識,但這些畢竟都是別人的,不是屬於我們的草根文化。台灣幸好有這麼多位前輩畫家在默默耕耘,每個都深愛並認同台灣的風土文物,我們實在值得驕傲的。
顏水龍與馬賽克
顏水龍一生製作了相當多幅馬賽克壁畫,看他製作的過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最早製作的是,台中體育館牆壁上的運動與舞蹈人物,其中他充分運用西方明暗層次的色彩變化,跳脫了平面拼貼的束縛,將深度知覺帶入單板的牆壁,因而更加多采多姿。之後他為太陽堂餅店製作的〈向日葵〉壁畫,造型生動有趣富於變化,可惜因為政治因素被封住了25年,如今已重見天日,大家到台中時可以盡情欣賞。
(圖片來源:顏水龍於1965年為臺中太陽堂餅店製作的〈向日葵〉馬賽克壁畫)
在此將他所有的馬賽克作品做一整理:
民國50年 台中體育場(運動)
民國51年 嘉義博愛報堂(聯蘇)
民國52年 林商號合板公司(廠房鳥瞰圖)
民國54年 台中太陽堂餅店(向日葵)
民國55年 台北日新戲院(旭日東昇)
民國56年 台中豐原高爾夫球場(打高爾夫球)
民國58年 台北劍潭公園(從農業到工業社會)
民國60年 台中烏日大鍾印染廠(人物及布料圖)
民國61年 仁愛路台北市銀(風景)----------已被毀
民國61年 高玉樹之弟楊宅(熱帶植物)----找不到
民國61年 日本愛緩縣小林宅(熱帶植物)-找不到
民國62年 電光企業(熱帶魚)
民國72年 台北YMCA永吉會所(連風和海都怕他了)
民國73年 台北三連大樓(採棉圖)
民國73年 台北三連大樓(竹林)
民國75年 花蓮佛教慈濟院(釋迦治病圖)
(以上資料取自〈台灣第一廣告人-顏水龍〉)
顏水龍與我
在顏水龍過世之後沒多久,我趁著空檔到台中的省美館看他的畫展,發覺現場看原作跟看印刷圖片比起來,實在有非常不同的體會,我私下想這或許是因為他用色十分講究,受到印象派分析光線色彩的影響,因此非得看原作,才能從顏色上建立初步的心靈交流。
我嘗試用色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顏水龍的畫,他非常愛用螢光橙色,與帶綠的青藍色,甚至常大膽採用橙藍強烈對比來鋪陳整個畫面,像另一位前輩畫家的用色大師張萬傳是愛用紅綠對比。直觀顏水龍的畫,眼睛產生眩目的不舒服感,生理很快影響到心理的情緒,五味雜陳。其實他很多畫都是這樣(或許說他的早期作品比較妥當),色調陰沈晦澀,摻雜大量的灰色,使人不敢久留他畫前,甚至不自覺地遠離他的畫。
我猜測他應該是個內心不時充塞著痛苦掙扎的人,反應在畫風上,也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他生命的苦與悲。他的畫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掛在自家的客廳牆上,因為會使心情沈悶,容易吃不下飯。除了《蘭嶼印象》和《仙人掌》兩幅畫外,其餘蘭嶼系列的畫還稍微算暖和一些,因為他在畫面大部份採用暖色調,但仍掩不住一股說不出的詭異感,像是觀者被強迫面對生命苦痛的真相一樣的難受。顏水龍一點都不想掩飾,也不願欺騙自己,他和雷諾瓦讚美生命甜美亮麗之風格是迥然不同的對比。
(圖片來源:顏水龍《蘭嶼印象》油畫,81x100cm,1975)
同樣都是面對生命的感受,兩人卻產生兩種極端的反應與表現方式,顏水龍他更為含蓄,他的思想是深沈的。他不願像梵谷或孟克一樣將情感貿貿然然宣洩到畫布上,這很符合他的內斂性格。
再來看他畫作裡的構圖元素:顯明的輪廓線、未經修飾粗放的線條,代表了他的率真樸實;塊狀分割的雲與房屋、規律而對稱的建築取景,顯示了他崇尚理性的一面。另外,我喜歡他那幅蘭嶼獨木舟的下水禮圖,把蘭嶼居民對大海的虔誠心態畫了出來。
(圖片來源:顏水龍《雅美族新船下水禮》)
在看過顏水龍所設計的工藝品後,大多數人或許會認為,他作個工藝設計家應該會比作個藝術家成功,這是由於他在工藝設計上的才華如此的突出而雅致。乍看他所設計的竹椅,我們很容易就會驚嘆,他竹編花樣技術的巧妙,也會驚訝於這些造形清而不俗,具有一股現代簡練理性的味道。他所設計的一把木椅非常有當代設計的風貌,對他十分佩服,我想他真是個有創造力的人!
總結
顏水龍在從事美術七十多年的漫漫歲月裡,雖然歷經無數的挫折與沮喪,但他從小培養一股在逆境中刻苦耐勞,與倔強的個性,因此都能逆來順受,默默耕耘。也因為他從小便養成獨立思考、有主見而孤傲的性格,不從流俗,在創作上循著一貫的理念與思想,精進演練他的藝術天地。他繪畫獨特的構成與表現,仍是他誠實於自我的最佳寫照,而他嚴謹的創作態度,以及推廣工藝的努力,也為各界所推崇。
回想他孤獨堅強、與世無爭、不求名利的人生道路,放眼現今功利至上的社會,能有幾人像他一樣,為著單純美化社會的理念,執著不悔的呢?
相關文獻
【書籍】
1. 顏水龍(民81),台灣美術全集之六:顏水龍。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2. 顏水龍(民82),家庭美術館:蘭嶼‧裝飾‧顏水龍。台北市,雄獅圖書
3. 顏水龍(民86),台灣第一廣告人:顏水龍。台北市,時報出版
【雜誌】
1. 劉文三(民86),顏水龍為台灣畫像,山藝術雜誌,89期,頁54-57
2. 賴傳鑑(民86),少女、蘭嶼、鄉土情,山藝術雜誌,89期,頁58-71
3. 林俊成(民86),台灣CIS的先驅---顏水龍,台灣美術,第10卷第1期(第37期),頁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