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索拉力星/Solaris》電影心得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因為應藝所現象學課,龔卓軍老師要求大家抽空看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包括《索拉力星 / Solaris》(1972)、《潛行者 / Stalker》等片。我原本發懶遲遲尚未展開,後來因著認識一位黑膠發燒友黃大哥,他熱心出借塔可夫斯基電影全集DVD,雖然發生一些畫質上的狀況,但我還是找片子認真看完,頗感興味。

 

《索拉力星》片名有時被譯成《飛向太空》,電影片頭的畫面十分吸引我,湖岸枯枝與倒影閃爍在一片水光中,條條水草隨著深流飄盪徘徊,彷彿幽魂一般遊蕩著,表情抑鬱的男主角克里斯站在霧中草原若有所思,慢慢踱步行回湖岸一棟遺世獨立的屋子。

 

我曾拍過類似這樣的水草畫面,成為一幅很觸動內心的攝影作品,也第一次有友人賞識指定想跟我購買這件作品。在個人生命經驗中,頗具有特殊意義。所以想說,就算很忙,也要花時間來看完這部步調緩慢、對白少、太空場景粗糙的長片。

 

(photo by 湯景光)

 

 

索拉力星的隱喻是一片意識之海,腦中幻象的具體化。其實那也可以看成是文本故事或小說的原型。每位創作者發明了角色,讓他們漸漸有了生命、有了人性,有情緒有感受有喜怒哀樂,彼此相愛相恨。只是說,當這些角色產生了自我意識,想要獨立生活,(作者)就會開始痛苦了。

 

 

 

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客製化女神 / Ruby Sparks》,劇情描述一位暢銷男性作家用筆寫出了一位完美的情人,這位女神化成真人,他愛上她,愛變成了獨佔,到後來女孩卻不快樂,她想要自由。男主角一度不願放手,想完全控制她,但女主角很累很痛苦,最後男主角終於學會放她自由,結局出人意表。

 

 

 

《索拉力星》電影分成前後兩部,前後兩部男主角心境轉換很大,個人比較喜歡後半段,對話也十分引人入勝。

 

================

 

(以下劇透有雷慎入)

 

 

第一部男主角克里斯拒絕思念亡妻,身為太空探索科學家的立場很剛硬,強力排斥幻覺與想像的存在,他出發前先把自己的老照片文件燒掉(但他還是偷留了一張亡妻肖像照與一部家庭錄影帶),希望把耗時延宕已久的索拉力星學好好整頓,在科學上做出具體的成果。到了索拉力星,他清楚知道亡妻的現身是幻覺,妻子十年前早就已經死了,他希望遺忘過去,只看未來,所以抱持敵意來面對重新出現在自己面前的亡妻。

 

第一部劇情結束在男主角想把對亡妻的意識驅逐出去,為了送走亡妻,把妻子騙入太空梭中發射到外太空,以便讓妻子徹底遠離該處,但自己卻被發射太空梭的火給灼燒了背。第二部克里斯在發現把妻子送走是徒勞無功的事情之後,漸漸讓自己接受甚至沉浸在亡妻的陪伴,最後甚至想永遠守護陪伴依戀著自己的妻子。

 

克里斯在重生的亡妻奪門而出受傷之後就豎起白旗,也發現女主角在受傷以後傷口會自動痊癒復活,是由微中子構成的不死怪物。妻子非常黏他、無法離開他身邊一步,克里斯後來對妻子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變得非常恐懼亡妻受傷或消失,而願意隨時守護著她。當然這牽扯到他對妻子自殺的內疚感。妻子當年是喝毒藥自殺的,而那毒藥是克里斯從工作處帶回家放在冰箱。克里斯總認為是因為他兩人吵架而他拋棄她離家的緣故。這種事攸關良心,攸關每個人內在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永遠的懊悔歉疚。

 

 

 

亡妻後來想從他意識中獨立,質疑著為甚麼她只活在克里斯的對話中,必須一直看著男主角才能活下去,女主角說當她閉上眼睛時無法回想起自己的臉,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她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只知道得依戀著克里斯而活,變成男主角意志的奴隸,直到後來另一位科學家告訴她說她並不是真正的妻子,她才明白了真相。

 

劇情有克里斯對自殺妻子與母親的記憶身影交雜出現,那些都化為復活妻子的意識,甚至有一段夫妻照鏡子回憶的對話,可以發現男主角對妻子跟母親的情感是混淆不清的。

 

克里斯與亡妻一同觀看男主角小時候與父母共處的影片,小男孩在山崖枯林的雪中,幫父母撿枯枝燒火堆,母親美麗優雅的身影與氣質姿態,都與亡妻的肖像照十分相似。亡妻穿著類似原住民服飾在湖邊木屋旁的站姿,成了記憶場景。亡妻的穿著是根據留下的影片跟照片生出來的,她手臂上有著自殺時保留的針孔。

 

電影中有一段十分超現實的畫面,就是克里斯與亡妻在太空站的圖書室有30秒的無重力狀態飄著,那段令人印象深刻。亡妻凝視著老布勒哲爾《雪中獵人》圖,名畫裡描繪了一幢湖邊小屋,長得很像男主角住的湖岸老屋,而隨著凝視,畫中景物居然發出人犬吵雜聲,彷彿身歷其境。亡妻試著把男主角對童年的記憶場景畫面,跟這幅畫交織在一起,以之來認識人類生活。

 

 

 

在那之後,女主角莫名其妙飲液態氮自殺了。女主角知道自己只是個複製人,她愛男主角,也感到絕望,因為她越來越像人類。她發現自己不是真正的妻子,也無法成為她。克里斯似乎越來越愛她,愛得更甚於以前的妻子,為了愛,他什麼正事也不想做了,因此被其他科學家質疑著。但亡妻死不了,痛苦地慢慢復活。克里斯在亡妻喝液態氮自殺復活之後,提出願意一輩子留在太空站陪伴她。

 

科學家們為了解決困境,試著把克里斯的腦波圖投射到意識之海中。克里斯深深愛著女主角,他質問著愛的意義,人類的價值。索拉力星的意識之海也隨之不斷翻騰變色,激起無數泡沫。

 

克里斯發燒夢到與母親重逢,醒來之後,發現亡妻已用微中子殲滅彈再次自殺、化為一陣風永遠消失了。而在科學家們送出男主角的腦波到意識之海之後,意識之海就改變了,人們再也不會產生幻覺了,因為意識之海理解了人類,開始形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島嶼。

 

太空站中另外兩位科學家變成像是導演的分身,在對話過程中提出不少疑惑,思考著如何繼續下去,最後變成很像在等待果陀,其實他們也不確定自己應該要等待甚麼。

 

男主角最後醒悟:當一個人快樂的時候,他對生命的意義與關於永恆的命題很少會感興趣。我們質問生命,是為了尋找意義,但人類的真實,是需要一些謎的--快樂、死亡和愛之謎。

 

最後結局有點出人意料,克里斯回到湖邊的老屋,他離開之前燒毀過去文件與記憶的白煙還在縷縷升空著。男主角最終跪著擁抱站在屋門口的父親。隨著鏡頭畫面拉抬,最後才發現這老屋其實座落在索拉力星意識之海的島嶼上,男主角還是活在意識之中,並未重回現實。這一段也令人想起諾蘭大導《全面啟動》所安排的電影結局。

 

 

 

這部電影中有一些片段是轉成黑白的,例如伯頓搭計程車過無數個隧道的畫面、克里斯要出發去索拉力星之前把家中老照片與文件拿去燒掉的畫面、克里斯看在索拉力星自殺朋友留給他的影片之後睡著的畫面(後來亡妻現身就轉為暖色調畫面了)、以及片尾男主角發燒時夢到與母親相處的畫面等等。轉成黑白不知代表了甚麼喻意?

 

第一部有一位曾上索拉力星但後來被判定發生幻覺而變成世人笑話的太空飛行員伯頓,是一個插花的悲劇角色。他在被男主角激怒憤而離去,搭計程車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又一個高架道路與隧道,在暗黑隧道中不斷穿行前進的行路畫面,從光明進入黑暗,再回到光明,意象不斷重複,彷彿永無止盡,配樂尖銳嘲雜又恐怖不舒服,讓人印象深刻。就像日本攝影家森山大道拍攝On the Road國道系列給人的印象。

 

 

 

《索拉力星》這部電影是在我出生以前拍的,1972年那時候有甚麼電腦科技可言?片中高科技的場景如太空站的佈置都相當簡單,場景打造得讓人感到很抱歉,像是給幼稚園小朋友看的場景。但畢竟這片是半世紀以前的科技,這部分只好忍耐過去。

 

整體來說,看四五十年前、長達快三小時的俄語老片很辛苦。若找不到很好的中譯字幕,也缺少高清的影片畫質,真的很讓人卻步。但因為裡面有優美如詩的自然場景,富有哲學思辨的對話與環境設定,對意識世界的探索與隱喻,對記憶情感的取捨糾葛,這種種優點還是足以造就觀看一部經典名片的價值。

 

 

PS-I. 延伸閱讀:于念平【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哲學(三):《索拉力星》太空基地裡的道德試煉

 

PS-II. 延伸閱讀:魏光莒以德勒茲哲學概念來分析的專文【解讀塔可夫斯基的Solaris:談真實及其非穩定性

 

 

================

 

以下是看完《索拉力星》電影後續的一些課題思考:

 

一、男主角面對內外部真實的態度選擇 

 

索拉力星把每個人生命中最難以割捨的人物給具體化重生。這部片用對比手法來凸顯男主角面對外在真實vs.內在真實,因為空間環境與互動模式,而產生前後態度上的差異(由敵意排斥轉為全心投入)與結果。 

 

當我們是創造者時,很容易愛上自己塑造出來的人物。希臘羅馬神話中,有一位雕刻家畢馬龍 (Pygmalion)雕出了一尊完美女人加拉蒂亞(Galatea),他愛上了這雕像,他的癡情感動了上天,神於是賦予雕像生命,讓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一幅畫就是在描繪當雕像活起來,回應創造她的創作者、兩人擁吻的那一瞬間。

 

尚─里昂.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畢馬龍與加拉蒂亞 / Pygmalion and Galatea》,油畫,88.9x68.6cm,1890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這幅畫是我大學時代看到二姐房間掛的一幅複製畫,年少的我感覺到其中必定隱藏著一則神秘故事。

 

 

有時候會認為,電視影集或電影或小說創造出來的人物角色,有著簡單直線的人格情緒,理性邏輯上可掌握推敲的思路,有他的情操和道德價值觀,有一套強烈和鮮明的信念,目標清楚明確。他們似乎比身邊的親朋好友還要更加生動鮮活、有血有肉,也更可以預知掌握其喜怒哀樂的想法情感情緒。 

 

又或是媒體塑造出來的偶像明星或政治明星,擁有完整的人物敘事設定,他們的一顰一笑,說不定比自己家人或爸媽的情感還更要牽動自己的心。而因為距離的遙遠不可觸及,而不會造成對自己現實層面上的傷害。沒有互動,就沒有傷害。那樣的愛,很安全,但也很虛幻。 

 

 

二、女主角的角色設定--文本虛構人物 / 複製人vs.人類  

 

劇情中所謂的複製人,其實是創作者藉由文本創造而產生的虛構人物角色。一種超越現實的存在,可說是永生不死,不吃不喝也可以活著,但只限存活在某些超越現實的禁閉空間中,例如遠離地球的太空站。

 

有關複製人的議題比較複雜,但對於基因編輯改造之後產生的未來新人類,會引伸出許多倫理與道德上的爭議。比方說,複製人擁有的人性。他可以比人類還像真實的人類嗎?人性是可以學習而來的嗎?真正的人類若冷酷無情,是否比複製人還不如生而為人? 某些電影會探討這樣的議題,比方說《銀翼殺手2049》帶領觀者去思考,人類與複製人的差異在何處?是否關鍵在於人性與人格的情操展現,同理心與尊重。

 

 

 

男主角跟女主角的互動關係很有趣,女主角是索拉力星根據男主角的記憶創造出來的複製人,記憶保留了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愛,卻沒有怨懟與恨。女主角自殺時對男主角究竟抱持什麼樣的情感,是個謎。他們倆人最後相處時吵架,男主角離家好幾天回家發現女主角自殺了。男主角記住的都是女主角最美好的一面,以及深深愛他的記憶。這樣由愛產生的複製人,彷彿天真無知的幼兒,依賴著主人翁。擁有了充足的愛之後,複製人也有好奇心想認識更廣大的世界而學習成長。

 

愛的互動關係中,有一部分是由依賴與照護而產生的,例如父母對子女的愛,主人對寵物的愛等等。照護者懷著成長撫育的後設經驗來對待被照護者,全盤掌控對方的生活起居,負起照護與教育的責任。這屬於某種在乎、關切的愛,對方也能提供他滿足的回饋。主人有時甚至為對方作同理心設身處地的著想,成為一種無私的愛。

 

 

三、記憶與愛

 

過去只存在主體的記憶中。記憶是死的還是鮮活的?記憶對當下的我們有何效應?

 

若人們為了不讓自己太過痛苦悲傷,選擇遺忘與某人的記憶,以此來處理失落。這樣的作法對個人來說,是否會有不好的影響?

 

照片、影片、畫作通常被視作記憶的載體,我們以之重塑對人物與家園的概念認知。男主角一直保有女主角的肖像照,隨身攜帶,不忍摧毀。照片傳遞了一種完美的形象,但照片是死的,沒辦法與作者進行互動交流。

 

透過索拉力星將亡妻實體化之後的複製人,會哭泣會耍賴會發問會煩惱,跟男主角互動與糾纏著,產生新的共處記憶。雖然不再是完美的人類,但因為互動的作用,男主角才全心投入來重新愛上亡妻。

 

 

 

四、人類文明:現代主義的理性認知精神

 

被人類文明與理性精神傷害的飛行員伯頓,堅持自己看到的不是幻覺,而從崇高的太空人形象淪為世人笑柄,因此弄丟工作、再也無法飛上太空。他與男主角意見不合之後回家的路途上,塔導幫伯頓創造的精神狀態之空間場景,讓伯頓飛馳在人類文明的高架橋上,讓他不斷進入穿越無數的暗黑隧道涵洞。這樣的身體經驗令人很不舒服。

 

這是否隱喻了現代主義的理性科學精神,因為高速前行,而會忽略許多無法理解的黑洞陰影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