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清大合勤廳聽曾御欽的「開始了創作生活」講座,
對曾御欽的了解不多,只讀過一些介紹他作品的文章,知道他的綽號叫毛牛。
曾在台北當代館各搞各的展看過他一件錄像作品《我說前面勒....後面....那主旋律?》,
但實在有看沒有懂。
一直想看他入圍德國卡塞爾文件大展的錄像作品《有誰聽見了》,
趁這次講座機會果然如願以償。
演講前半小時先播放曾御欽大學時代拍的實驗電影《那時的投射與反射》,
這部片曾入圍過金馬影展,影片有好幾個片段:
‧年輕人喃喃自語,提到40歲的我與20歲的我的想像差異、切碎很多食材、放入鍋裡煮,最後拿筷子吃,被筷子夾住
‧一女生一直哭,猛打另一女生的嘴巴,逼問她一些話;把活魚放砧板上拍扁到爛
‧一年輕人躺在急診床上被一直推到醫院裡頭吵嘎天的聲響
‧兩個美眉燙了一隻全雞,拿刀子解剖雞,肚破腸流
‧媽媽的臉,一直問著:你真的要離開嗎?雙手揉搓一隻肥胖毛蟲,最後被擠爛、汁液橫流
‧作者自己含著一條魚,魚下身不斷擺動,一女生一直逼問他問題
這真的是一部很暴力、很沉重、很噁心的怪片子(討厭!...>~<...為什麼我會把這些不舒服的畫面記得那麼清楚!)
不知是否適合迷惘的年輕人看
兩名看來是志工媽媽的婦女看到一半就起身離去,應該是被嚇到了
這場講座主要是毛牛介紹自己的創作歷程與當時心情
他很重視自我的感受,作品常會捕捉剎那之間的私密感受
這也是我被吸引前來的原因。
長達三小時的講座過程,看了他不少錄像作品(看得眼睛很痠....)
毛牛在大學原本讀的是實踐媒體設計,
後來受到陶亞倫存在主義課程的影響,
拍了那部實驗電影,受到袁廣鳴的注意,
邀他去讀台北藝大的科技藝術所,
當時他不曉得錄像藝術是什麼,也聽不懂科藝所的種種藝術理論。
他的創作都是在偶然機緣下引發的想法,然後發展出來的,
通常與他自己的童年記憶、家庭情感息息相關,
幸好他後來的錄像作品轉向輕盈,不復有實驗電影的沉重。
《有誰聽見了》系列有五段影片,第一段與第五段入圍德國文件展,
第一段:對小朋友潑優酪乳
第二段:一男孩只穿泳褲躺著曬太陽,景漸漸放大,原來是國小校園的司令台
第三段:一女孩被母親貼上小標籤貼滿全身,喊著「媽媽」越喊越慢
第四段:小男孩奔跑草原、一位老爺爺背對躺床上
第五段:一位母親親吻小兒子身體的互動與對話過程
為了紀念最疼愛他的外婆而創作的作品《用力呼吸_紀念》
描述一個小男孩(是作者童年的化身)溜去廚房偷吃發糕的過程,
蒸汽的煙霧繚繞將畫面漸漸淹沒。
這段畫面的光影效果處理得很具體,讓人印象深刻。
小男孩只穿一件四角褲,挺個大肚子,
讓我一直想起黃土水《水牛群像》浮雕作品中挺肚子的小男孩側身樣。
《我痛恨假設》系列是拍一群幼稚園小朋友閉起眼睛享受當下的情境
這系列我比較不喜歡。
毛牛很喜歡袁哲生的小說,因為他自己也很喜歡躲迷藏的遊戲,
他有一件錄像作品《靜止在 我有五分鐘的時間》,
是向袁哲生的一篇短篇小說《寂寞的遊戲》致敬的。
畫面是一個充滿落地窗簾的房間,陽光普照,
一個躲在窗簾後的身影,只露出腳ㄚ子,
在長達五分鐘的等待過程,那腳顯得有些不安、不耐煩,
最後出現一張糖果紙落下,謎底揭曉,原來那人正在偷吃糖果。
毛牛錄像作品的背景音樂也常受到矚目,
原來他長期都與聲音藝術家林昆穎合作,
把想要風格的曲子丟給林,林就會作出他想要的配樂。
講座內容與吳垠慧整理的典藏雜誌專訪文章雷同,
但毛牛也延伸介紹了最新的創作---今年初在伊通公園的熱黑展展出作品,
燈箱的畫面處理得好像手繪插畫,但暗黑不清,難以辨識物體與場景。
(後來遇到他本人,證實真的是以相片為底稿描繪的插畫)
PS:以上圖片取自毛牛作品Flickr珍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