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的飄浮天堂

《撼山河 撼向世界》紀錄片心得筆記


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撼山河 撼向世界》是林正盛導演花了四年時間拍攝台灣本土音樂家陳明章的紀錄片,2023年出品,入圍第6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我2021年到清大合勤廳聆聽陳明章的校園講唱會,當時台上向觀眾宣布林正盛導演來現場拍攝紀錄片,因此我恭逢其盛,不過紀錄片看來只有剪入舞台上的影像,可惜沒有入鏡XD

 

這部片的片頭跟片尾皆選錄了陳明章〈撼山河〉大型演奏會現場片段,首尾呼應,也回扣片名,並嘗試定位陳明章的雄心大志。〈撼山河〉是陳明章以宜蘭傳說所寫的「噶瑪蘭公主」歌曲,上網查方知是一部音樂劇故事,片中選錄演唱會片段,搭配著「今日看我戰山河,縱看太平洋,撼山河 動心悶,我欲做反骨第一人」。「起兵啦!」的呼聲氣勢磅礡,歌詞「唱山河,走天涯,人生暢快一杯飲,飲者留其名」也呼應著一喝了酒便豪氣干雲的陳明章。

 

整部紀錄片其實在調性上比較是娓娓道來,從住在上下樓的好友鄰居林正盛導演的視角,刻劃陳明章很生活化的面向,他的家庭生活、運動健康、作曲經歷、演唱會現場、團員相處、月琴教學等等,也有相當多訪談陳明章回憶往事,搭配音樂界人士訪談,也拍一些母親與妻子兒子的互動訪談(可惜這部分著墨較少)。林正盛導演很常運用串聯方式來剪接這部片,有點像遊戲接龍,一個串一個,轉場便帶到下一個場景或章節。

 

 


紀錄片的拍攝場景大部分發生在林正盛導演的家中餐桌

 

 

陳明章自述:「音樂是我生命的旅程」,走到哪裡、遇到什麼事就寫。首先提到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專輯在台灣解嚴後推出,〈民主阿草〉這首歌成為台灣最後一首禁歌:「老法統唉呀無天理,霸佔國會變把戲,歸陣閒閒在吃死米...」歌詞在批評萬年國代,真是捋虎鬚、觸犯禁忌。片中採訪馬世芳、豬頭皮朱約信、林強等人,都受到《抓狂歌》專輯的激勵與影響。

 

 

 

伍佰說陳明章沒有拍子,不用唱片公司制式做音樂的方式,不是制式的四乘四音樂,他的腦子的音樂結構不是正常的,而是像新詩一樣的,詩句的長短不一,所以其它人很難去配合他。陳明章一換和弦、其他團員就要配合趕緊換。這些音樂人對陳明章的訪談說法,特別呈現出陳音樂的特殊處,十分自由隨興。

 

林正盛並沒有在片中多談陳明章早期的作品,其實剪接得並不是很有清晰的脈絡,其中偶爾會夾雜著陳明章太太,也是他的工作得力夥伴-行政總監CEO,不過裡面並沒有很明顯且集中的探討夫妻關係,而是藉由偶爾突兀的穿插剪接,暗示著他太太幕後的無怨無悔。可惜林導或許礙於與陳明章夫妻間的情誼,在倫理上很難明講什麼。

 

〈油桐花新娘〉是陳明章送給妻子的情歌。最讓人印象深刻且好奇的是,當陳太太受訪被問到,真正看到陳明章這個人覺得怎麼樣?太太臉部表情複雜、萬般遲疑著無法好好回答出任何一句話。有時人們對身邊真正親密的另一半,反而很難簡單說出對於對方的看法,可能喜怒參半,相愛相殺。

 

 

 

 

這部紀錄片給人的印象,在敘事上其實蠻破碎的,所以觀影心得印象也多是碎片式的片段。這樣的印象,可能是跟林正盛導演與陳明章的友誼有關,林導拍的多是十分生活化的陳明章,也可能是與陳明章自己敘事習慣有關,斷斷續續地回憶與陳述個人陳年往事。

 

 

 

 

很有趣的是,林導也會捕捉陳明章作曲的靈感,例如〈伊是咱的寶貝〉這首歌,片中拍攝這首歌的演唱會現場,穿插著陳明章自述他喝了酒,醉醺醺地看到女兒睡覺時腳踢掉被子就幫她蓋被,「風若吹,要蓋被」這句歌詞就這樣跑出來了。

 

 

 

 

林導也採訪了陳媽媽,陳媽媽大力支持兒子,幫兒子把家中四樓裝潢改裝成音樂教室兼工作室,媽媽住樓下,說起陳明章在四樓工作室跟一群朋友玩音樂。許景淳描述《戀戀風塵》專輯背後補收錄一首〈無悔〉時,她說起大家在一起最好的那一段時光常常一起玩音樂、談論理想抱負的那一段時光很動人,說這追尋便是無悔。陳明章在回憶自己二十多歲那一段充滿音樂夢的日子,和王明輝、陳明瑜、陳主惠、許景淳五人時常在一起,這樣的革命情感,陳明章笑著哽咽說,提到這個眼淚就會流出來。陳明章對陳主惠說,陳主惠就編出這首戀戀的〈無悔〉,這一段剪接得很感人,令人心有戚戚然。

 

陳明章在戒嚴時代便創作了〈下午的一齣戲〉,但等了十年直到解嚴才敢發表。〈下午的一齣戲〉懷舊惆悵的音樂響起:「看戲的人都沒」,畫面拍攝陳明章跟著鏡頭回到昔日居所周遭,邊走邊講,他以前從四樓工作室樓上看下來,有土地公廟,也就是集福宮,一年曾經演出兩三百場歌仔戲,還有說書館,有菜市場,有他睡午覺的涼亭等等。他看到了人生百態,因此寫了許多歌曲。這一段讓人理解了陳明章歌曲中的庶民文化精神是從何而來的,是從他的日常生活觀察中獲得的。

 

 

 

 

林正盛導演以前有一部電影《天馬茶房》便是找陳明章來配樂,在片中特別提及其中一首由林強主唱兼主演的〈幸福進行曲〉,像那卡西又兩光,便獲得了第36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獎。〈再會吧北投〉音樂響起,在採訪侯孝賢導演時,侯導笑著說他之前很氣陳明章,因為曾被陳明章放鳥、失約而沒寫出他人生導的第一部電影《多桑》的配樂。不過侯導後來還是幫陳明章與綠光劇團把《再會吧北投》歌曲與故事改編成歌舞劇,並將〈幸福進行曲〉編入劇中。

 

 

 

 

片中也採訪「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四位視障如何成為陳明章團員的趣事。合作的錄音師蘇遠洲說起〈蘇澳來的尾班車〉的錄音過程,陳明章是很瘋狂的,錄音錄到一半,會開車到蘇澳喝酒,讓大家感受蘇澳,再開車回去繼續錄。

 

陳明章到東部太平洋海灘,邊彈吉他邊唱起〈海尪〉,解說他的作曲靈感取自布農族八部合聲。他與走唱團的演唱會,如爵士樂演出一樣,讓每位樂手有一段solo大秀樂技的機會,此時每個樂器人大秀炫技,讓人聽了血脈賁張,表演非常精彩。

 

 

 

 

陳明章的月琴演奏彈得出神入化,快彈節奏十分迷人。因為高血壓,陳明章憂慮一身樂技可能在他死後便跟著他進棺材、無人傳承,於是2008年決定回北投教月琴,當時沒有資源,只能找里長。去里辦公室招生,走三個剩兩個,陳明章心生挫折,太太這時就說話了:「你不是說一個人你也要教嗎?」從此以後陳明章就沒有疑問、堅持繼續傳承。影片看到這裡,覺得他太太的韌性與毅力真是令人佩服。

 

陳明章說月琴的進階班學個四到五年,高級班就學吉他,最後學海洋吉他與南管吉他三年,便可出師。陳明章還開玩笑地說,月琴就是乞丐琴,學成之後在路邊彈琴,只要有人願意丟個十元給自己,就可以畢業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後來陳明章的月琴班學員越來越多,北投國小還成立月琴隊,月琴的傳承開枝散葉,越來越受到重視,每年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的月琴民謠祭,許多是陳明章的徒子徒孫。

 

 

 

 

陳明章對世界音樂的啟蒙是中國民俗音樂專輯,包括許常惠出的陳達、陳冠華的福佬系音樂,阿美族民歌、蘇州彈詞等卡帶。他對於陳達非常欽佩景仰,陳明章早期曾創作陳達的一個歌曲〈紅目達仔〉,等他47歲才去屏東恆春找朱丁順學恆春調月琴,妻子則作伴幫忙煮飯。

 

 

 

 

他提到在幫《戲夢人生》做電影配樂時,只剩一個月時間,他天天跑宜蘭找北管師傅-漢陽北管劇團莊進才,跟著他們去演北管演歌仔戲,亂彈亂拉,直到某一天方才突破,用一支月琴做配樂。周美玲導演找他做的《花漾》電影配樂,則是用南管吉他彈奏。片中拍攝旭陽民俗車鼓劇團包括吳鳳珠藝師、吳現山團長唱起南管,鏡頭也特寫了陳明章聆聽後感動拭淚的畫面,這一段最令我印象深刻,音樂唱腔雖不完美,但單純質樸、直擊人心。

 

 

 

 

影片後頭拍攝陳明章線上視訊開會,說起排灣族音樂立刻就唱起圓滑奏,說起南管、北管都各跨喇跨喇、滴滴噠噠唱出其音樂特色。泰雅族賽德克族的音樂受到高山稜線影響,鄒族是大三和弦,賽夏族四音是La Do Re Mi,布農族就八部合聲一直疊。他對原住民各族音樂都有一套看法,出口成章,令人佩服。

 

片中我最喜歡的音樂,是《戀戀風塵》的電影配樂,十分好聽感人,怪不得多位國外電影導演看了《戀戀風塵》之後,像是枝裕和《幻之光》、阿姆魯賈馬爾(Amr Gamal)《腹荷》,便慕名來邀請陳明章幫自己的電影做配樂,以聊心願。也發現我喜歡的陳明章音樂,都偏向他早期比較沉鬱的、懷舊的、帶點惆悵的音樂,也會令我想到宮崎駿早期的電影配樂調性,以及新海誠早期的動畫片,可能人年青時期的情感都特別濃烈、單純且敏銳吧!

 

 

【延伸閱讀】

   思想坦克、黎時潮2019.07〈抓狂三十年,抓住了台灣!

   天下雜誌、李律2019.07〈從歌詠中華的獎勵樣板,走向華語流行音樂界最高的殿堂

   放言編輯部廖明潔2020.12〈以仿舊創作激發本土情感共鳴,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是歷久彌新的台語經典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