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先前在臉書上看到這本小說外觀的美麗圖片
被它簡約大膽的神秘設計吸引,心嚮往之
是王志弘的裝幀設計
等有機會進圖書館時,特地找了這本書來讀
這本書是中譯本
譯者使用了平易近人的淺顯口語文筆來撰寫
有點像在讀小學國文課本文章一樣
彷彿雲淡風輕、輕飄飄的不著痕跡
是非常容易讀懂
但好像也欠缺一種優美文筆的魅惑吸引力
(題外話:賴明珠是村上春樹小說暢銷的幕後功臣,她的文筆真棒!)
全書是由92章極短篇組成
由一篇一篇簡短的故事鋪陳而出
屬於開放式的結構
很適合想到什麼就補綴插入一章節於其中
(以上圖片來源)
書的中後段有點像是日誌隨筆
有些前後篇的文意有些很跳TONE、不連貫
後來得知,原來此書並非由作者王大閎自行出版
而是在某些機緣下由友人整理翻譯出版的
況且作者似乎還沒寫完
所以讀的時候就不需太過看重全書的章節佈局結構
書中描述了兩個世界
一是迪諾王子坐在梅杜沙太空遊艇航向未知的旅程
一是王子前世生活片段的回憶錄
主人翁化身為賀登少爺,過著貴族子弟悠閒的交際生活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
裡頭出現的人物多是十幾歲以下的幼童與青少年
令我不禁聯想到《紅樓夢》小說,也著墨於十餘歲出頭的年輕男女
這樣的年紀相當於國中生,正是難以管束的青春年紀啊
書一開始描寫梅杜沙太空遊艇的航行
著墨於對未來的背景設定,
包括世界觀、政權演進、人民生活等等介紹
格局開闊,條理清晰,讀了覺得頗有意思
例如第7篇是對遊艇環境的詳細介紹
小說的中後段充滿了日記回憶錄
描述許多過往青春歲月的美好
也是作者一度曾擁有的無憂無慮日子
例如哪一天與哪幾位朋友去誰家的別墅玩的敘述
感覺就像年輕人平凡生活的點滴
前後半本的差異,令我讀完不禁心生虎頭蛇尾之感
王大閎在書中也展露許多對藝術畫作、古典音樂的禮讚與愛好
他在書中化身為迪諾王子
臥房放的是他最愛的畫作-盧梭的《熟睡的吉普賽人》
這畫名成為第28篇的標題
最後一篇第92篇,迪諾王子最後與他的畫作一起睡著了。
其實這幅畫真的充滿了詩意與想像空間~
"The Sleeping Gypsy", Henri Rousseau
書中第4篇提到達利的《固執的記憶》那幅畫
說裡面的河叫做「忘憂河」
畫中用軟綿綿的鐘錶代表了「時間」
錶上攀爬的螞蟻代表而兒童時代的記憶
畫家可以用二維空間表達無限的時間,這是魔術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Salvador Dali
第15篇標題與畫作同名
迪諾王子引用笛卡兒名言:「寫作給予我的存在感,甚至超過思想。」
他寫了,所以他存在。
這句話恐怕就是王大閎寫這本小說的動力根源。
本書後半總令人覺得很像《追憶似水年華》這本名著
作者恐怕也不可自拔地沉緬於舊時美好回憶中.....
作者鋪陳了一個「反藝術運動」
是發生在迪諾王子今生的半世紀之前的反撲運動,
一群狂熱之徒認為藝術有害無益,摧毀了大部分西方的藝術品
幸好這運動很快就結束了。
第14篇寫「反藝術運動」
說歐洲各地的美術館,都被恨藝術的暴民們在一週內摧毀殆盡
幸好仍有一些藝術品被救出藏起
從此,美好的藝術品逐漸自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第16篇「天下太平」說藝術復活了
但受過長期壓抑的創造精神不容易立刻復甦
觀眾的欣賞能力也需要重新培養。
書中有一些刻意呈現的矛盾觀點
例如第60篇,神父講道時提及
不要過度重視外表華美而似乎有永久性的東西,如美麗又堅固的寶石。
他朋友就悄悄把手上戴的綠玉手鐲取下來放入口袋。
但作者在第27篇,描述發現祖母珍藏一個綠皮盒,
裡面裝滿了彩色繽紛的珠寶,祖母還送他一顆。
第76篇,祖母過世一週之時,他緬懷思念祖母,
便提到祖母十年前送給他戒指時,當時他還太小只能戴在大拇指上,
而如今他把戒指戴在無名指,尺寸正好相合
書中也放了許多隱喻
我讀了第二遍時,才懂得去作前後文脈絡的對應聯想
比方說
墨非這個人物是兩個世界的連接點,其間相距了兩百年
他代表了對夢境的解析與追求
也代表對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肯定,
到了未來,後人據此發明出「追弗」藥,進而打造出一個太平的帝國
我總覺得書中對「追弗」這藥物的發明與普及,描述有點奇怪
第6篇提到,「追弗」是未來人類發明的一種心理藥劑
用來控制潛意識的需求
促使人們主動控管自己想要的夢境內容
第17篇「神藥」:吃了「追弗」人人都如魚得水,
生活變得好似一場好夢,所有的夢想與期盼均在夢中實現
第19篇「夢境生涯」:一旦「追弗」藥性發揮完畢,
夢中的威權與榮譽感、及肢體五官的歡愉感便隨之消失
信徒們必須面對現實,現實卻不具任何真實感,
他們必須逃避現實,追逐夢境
王大閎究竟是持肯定還是否定看法,並不明顯
我也懷疑,是否作者寫這本小說,就像在服用「追弗」藥一樣?
一切的描述,都彷彿太過美好而不真實
梅杜沙太空遊艇每天都有享用不盡的高級餐點美食
裡面的人只需享樂、享受藝術洗禮
都不用辛苦工作的啦
從小說中也看得出王大閎喜歡玩麻將
原因來自於難以抵抗的無聊感
偉大的太空遊艇雖擁有精美絕倫的設施,乘客們仍難逃無聊感的襲擊
因為無聊,所以喜歡玩「方城之戰」
他說,進入戰爭,就不會感覺時間的消逝
消滅了時間,便征服了無聊感
第21篇「方城之戰」更將麻將的歷史起源
與打牌的生活實況有一番生動描述
全書中不斷出現對菜色、甜點、生菜等美食菜單
充分展露對精緻美食/悠閒下午茶的愛好
作者大量用鉅細靡遺的方式來描述
這比例大到連愛吃精緻美食的我都有點受不了
可見得王大閎對美食文化的講究與重視
像梅杜沙遊艇上每天開六頓飯
晨八點是早餐,十一點是便餐,十二點是午餐
隨後是下午茶、晚餐和宵夜
酒庫中貯有各國名酒
每一餐都由名廚特製精緻無比的餐點
製作給這些年輕主角們享用
舉一段為例:
「...名廚安瑞科精心烹煮的晚餐:
西洋菜濃湯、冷龍蝦片、燉山雞與土豆泥、吉康生菜和草莓醬甜點。
安瑞科稱為簡單的一頓飯,卻有帝王饗宴的品質。」
書中人物的對話,常是在進食中發生
例如常常可以坐在花園中喝下午茶
這樣夢幻烏托邦式的生活方式
可以說是我們小資白領階級遙不可及的美夢啊
主人翁家中的車庫放滿名牌跑車,雇用各種佣人
父母親極有權勢,長年跑國外很少回家
在得知作者王大閎的身世是富二代獨子之後
讀多這種有錢哥兒、貴族生活的細節描述,
尤其看到這群富二代
常跑彼此家中別墅享受美食、搭遊艇出遊等活動
反而心生反感
這反感屬於一種嫉妒得不到的心態
有時會拿王大閎與連勝文來作對比
當然,若書中描述的前世都是作者年輕時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王大閎的才華與學養,自然比連勝文高出好幾籌
是屬於教養良好、品味高雅的少數菁英
我有時懷疑
味覺與食慾,是否真值得現代人好好誇耀與讚美?
都市人尤其是台北人,在繁忙工作壓力下
與親朋好友的相見
多半是伴隨著美食餐廳的挑選與享受中渡過
所以對於美食常有過度的看重
這部分,我有一位身為台北人的女同事
曾將南部人vs.北部人對進食的習性與價值觀化約成極端的二元分類
這恐怕是因為生活習慣的大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吧
我覺得挺有趣
書中還有令我吃驚的地方
就是對於性愛的暗示與探索,有不少的篇幅
十歲時就同七歲的鄰居小女孩初嚐禁果
主人翁也嚮往與追求柏拉圖式的愛情
但看起來他對於性愛的態度很隨興
甚至找妓女也無妨,可彼此相互滿足
娼妓提供了歡愉而無任何愛情或道德枷鎖
---------------------------------------------------------------------------------
在我讀了半本之際,因為太好奇
有先上網估狗一些本書的相關評論
看到阮慶岳寫了一篇書評
文末引用了波斯天文學家奧瑪開陽的詩句,讀之悵然:
我將我的靈魂送往上蒼
想探知一些來世的玄奧
不料我那靈魂回來傾訴
我自身就是地獄和天堂
其實我是看完整本書後才翻到最前面看序文
才發現原來這篇阮慶岳寫的「出版緣起」就收錄其中,頗覺好笑。
我看書越來越不喜歡先去讀書本前面收錄的推薦序文
因為發現讀了之後,容易影響造成我對該書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
自己的觀察力與真實感受反而有可能因此會被扼殺掉
台灣書籍流行這樣的編輯模式,對讀者不見得是好事。
就像看展覽或藝術品,
若能自己先看過,建立一些直觀想法,
會比較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若是直接聽導覽,從別人引導的觀點去看,
其實並非理想的觀看之道。